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兰亭说事 2025-10-09 09:45:32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美国飞行员眼里的“怪象”,其实是中国空军算得门儿清的实用主义选择——用歼11对付抵近侦察机,就像用专业扳手拧螺丝,顺手还省钱。 看看硬指标就明白了,歼11这型脱胎于苏27的重型战机,天生就是远海巡航的料,机身内就能装9.965吨燃油,航程轻松达到3530公里,挂两个副油箱更是能冲到4390公里,滞空时间能顶大半天。 美军那些RC-135、P-8A侦察机,慢悠悠在南海晃悠,正好需要歼11这种“耐力型选手”盯着,总不能派歼20这种隐身战机去跟监吧?那好比开着法拉利追校车,不仅浪费油,隐身优势还没地方发挥。 数量上更是碾压级优势,美军报告早就算过,中国空军光是歼11系列就超过400架,沿海基地到处都是它的身影,基本实现“美军机一升空,歼11就待命”的响应速度。 今年2月美军派69架次侦察机闯南海,歼11次次准时出现,这背后就是庞大机群堆出来的威慑力。换成歼20,总共就那么些架,得留着对付更要紧的硬茬,哪有功夫天天跟侦察机“贴贴”? 实战案例早把歼11的“伴飞套路”磨得炉火纯青。2014年就有过经典场面,一架歼11直接在美军P-8A面前玩桶滚,30英尺距离内展示导弹挂架,把美机逼得立马转向。 2016年更狠,两架歼11双机编队拦截EP-3侦察机,最近距离只有15米,挂着霹雳-8和霹雳-12导弹,逼得美军事后罕见“检讨”。 到了2022年12月,歼11在南海把RC-135逼到6米距离,美机只能右倾规避,印太司令部公布的视频里,歼11机翼下的导弹看得一清二楚。 这些操作看着惊险,其实全是按流程来的——先无线电警告,再贴上去展示武器,最后稳稳伴飞,既不越界又够有威慑,比歼16挂载一堆对地弹药来的轻巧,也比歼20隐身接近更有“警告效果”。 成本账更是算得明明白白。歼11造价也就3000到4000万美元,还全是国产零件,维护起来便宜又方便,太行发动机换着用都不心疼。 反观歼20,单价动辄上亿,每次起飞的油钱和维护费都是笔巨款,用它来干伴飞这种“日常活”,纯属大材小用。 美军那些侦察机本身就不是作战机型,速度慢机动性差,歼11的2500公里时速、8吨载弹量和12个挂点,对付它们绰绰有余,挂四枚导弹已经是“给足面子”,真要动真格根本用不上尖端武器。 最让美军头疼的是歼11的“稳”,这背后是十几年实战经验堆出来的专业度。从2009年国庆阅兵亮相,到2020年台海战备警巡,再到中俄联合演习,歼11早就练熟了各种空域管控套路。 美军印太司令部统计过,2021年以来超过180次中国战机接近美机的案例,大半都是歼11主导的,频率从每月几次变成每周都有。 更关键的是歼11的升级迭代让它越用越顺手,歼11B换了国产航电和太行发动机,歼11BS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在90多公里外锁定目标,就算气象不好还有光电系统补位。 2024年美军RC-135再闯南海,遇上的歼11已经能通过数据链共享情报,卫星定位精准到米,根本甩不掉。这种“老机型玩出新花样”的操作,比造几架新战机更让美军摸不着头脑。 说白了,歼11就是为这种常态化管控而生的“万金油”——航程够远能盯梢,数量够多能随时到,成本够低能常出动,技术够熟能控场面。 美军怕的不是歼11有多先进,而是它背后那种“你敢来我就敢陪”的常态化威慑,毕竟每次侦察都被同款战机稳稳盯着,再嚣张的侦察机也硬气不起来。

0 阅读:0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