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102岁湖南籍抗战老兵刘登达,时隔多年跨越海峡回到大陆祭祖。10月1日在返回台湾的路上,在福州转机时离世。 刘登达,湖南岳阳人。16岁因哥哥新婚不久,于是替兄从军参加抗战。1946年前往台湾,老人膝下无子女。他的母亲在他参加抗战后不久,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刘登达曾说他希望落叶归根,自己能再回到故乡看看。最大的心愿就是百年后和母亲安葬在一起,从此永远陪在母亲的身边,保护她。 你很难想象,16岁的刘登达当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穿上军装的。那时候湖南岳阳正遭日军侵扰,村里的青壮年要么躲要么被抓,他哥哥刚娶了媳妇,家里不能没有顶梁柱。老人后来跟照顾他的邻居提过,那天他没敢跟母亲告别,是趁着天没亮偷偷走的,走时口袋里还揣着母亲前一晚蒸的红薯,咬一口甜得发苦——他知道这一去,能不能回来都不一定。可他更怕,要是自己不去,哥哥就得去,刚组建的小家可能就散了。 到了部队,他成了最年轻的兵,扛枪都觉得沉。枪林弹雨中他好几次差点送命,最危险的一次,子弹擦着胳膊过,血浸透了军装,他愣是咬着牙跟着部队转移。那时候支撑他的,就是想着打完仗赶紧回家,给母亲磕头认错,再陪她好好种几亩地。可他没等到那一天——抗战还没结束,就从同乡嘴里听到母亲被日本兵杀害的消息。老人说,那天他在战壕里坐了一夜,把口袋里母亲缝的布片攥得稀烂,眼泪流干了,就暗自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活着,活着回故乡给母亲立个碑。 1946年去台湾,是他人生又一次被迫的分离。本来以为只是暂时过去,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在台湾的日子,他没再成家,膝下也没子女,就靠着打零工过日子。住的地方很小,墙上总挂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是他凭着记忆写的故乡地址,还有母亲的名字。邻居说,每到清明,老人都会对着纸片鞠躬,嘴里念叨着“娘,儿子还没回去看您”。他攒了一辈子钱,不是为了自己,就是想着哪天能攒够路费,跨越海峡回故乡——他怕自己走不动了,怕再看不到母亲曾经生活的地方。 今年终于如愿回到岳阳,老人拄着拐杖,在乡亲的搀扶下走到母亲的衣冠冢前,扑通就跪了下去。那时候他已经102岁了,膝盖骨脆得经不起磕碰,可他硬是跪了足足十分钟,嘴里反复说着“娘,儿子回来了,儿子不孝”。乡亲们看着都掉眼泪,给他递水他也不喝,就盯着墓碑上的字,用手一遍遍地摸。他在故乡待了半个多月,走街串巷看老房子,吃小时候常吃的米粉,说“这味道跟娘做的一样”。谁都没想到,这趟圆梦之旅,会成了他最后的旅程。 在福州转机时离世,老人或许也没什么遗憾了——至少他回到了大陆,离母亲的墓地近了,离故乡的土地近了。他一辈子盼着“落叶归根”,盼着“陪在母亲身边”,如今虽然没能正式安葬在母亲身边,但他的魂,总算回到了他牵挂了一辈子的地方。这样一位经历过战争、承受过分离的老兵,他的故事哪里只是个人的悲欢?那是无数两岸家庭在动荡年代里被迫分离的缩影,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也是永远斩不断的血脉牵连。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66年,王朝天叛逃台湾,由于他是第一个叛逃的红卫兵,因此受到台湾当局的重视,
【8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