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中美贸易战仍未尘埃落定之下,外资却用“弃中投美”公然表明了自身对于中美未来前景的立场态度。这其实说的是上月外资大量抛售了我国主权债券以致就此出现抛售潮,直接导致境外资金持有的我国债券总额已降至近五年来最低水平,但与此同时美债却得到了大量增持。 从数据看,2025 年 5 月至 8 月,外资累计减持规模达到 4700 亿元,但这些减持高度集中在同业存单和短期信用债等品种,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减持幅度有限。 这种结构性特征揭示出操作本质,并非对中国市场长期前景的否定,更多是短期收益的兑现与资产的季节性调仓。 类似场景曾在 2023 年上演,当年上半年外资减持 800 亿元中国国债后,次年便反手净流入 416 亿美元,展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驱动这一行为的核心是利差与政策的变化。 此前外资配置中国债券,多依赖中美利差带来的套利空间,通过货币对冲工具锁定汇率风险赚取收益。 2025 年这一基础发生改变,利差收窄甚至倒挂使得套利空间消失,同时美联储 9 月降息 25 个基点至 4.00%-4.25%,推高美债价格打开资本利得空间,资金自然向收益更高的市场流动。 这种流动完全遵循资本的内在规律,与对 “中美前景的立场” 无关,毕竟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始终是首要考量。 更关键的是,中国债市的体量足以消化这种短期波动。 外资减持的 4700 亿元,放在 192 万亿元的中国债市总盘子里占比不足 0.2%,市场韧性未受实质性冲击。 同期数据显示,8 月新兴市场吸引的 448 亿美元资金中,中国股债就占据 390 亿美元,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股票反而出现 74 亿美元流出。 这说明资本并未集体撤离中国,而是在境内不同资产间进行调整,8 月陆股通月均成交额飙升至 2942.27 亿元的历史新高,印证了 “股债跷跷板” 效应的存在。 中国自身也在进行理性的资产结构优化。 2025 年 7 月,中国减持美债 257 亿美元,持仓降至 7307 亿美元,这一操作并非对抗,而是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常规动作。 同期黄金储备连续 10 个月增持,占比提升至 7.64%,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稳步上升,这些举措共同降低了单一货币资产的风险,展现出成熟的储备管理思路。 这种调整与外资优化中债持仓的逻辑本质一致,都是全球储备多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外资对中国债市的长期布局并未停止。 截至 2025 年 8 月,已有 8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170 家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市,持债总量仍达 4 万亿元人民币。 9 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发布新规,支持境外机构参与债市回购业务,为外资提供更灵活的流动性管理工具,降低操作成本。 离岸市场同样传来积极信号,2025 年以来内地在港澳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总额达 125 亿元,深圳在澳门发行的债券认购倍数高达 6.62 倍,显示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认可。 美债的热度背后也暗藏隐忧。其持有量虽增至 9.159 万亿美元,但美国债务总额已超 37 万亿美元,每百天增加 1 万亿,利息支出占 GDP 的 3.2%。 日本、英国等主要持有国的增持,更多是权衡汇率稳定与对美关系后的选择,并非无条件信任。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持续,美联储降息后中美利差收窄,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腾出空间,人民币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正逐步凸显。 所谓 “弃中投美” 的解读,终究简化了全球资本的流动逻辑。 资本像水一样,只会流向风险与收益最匹配的地方,短期的调仓换股不代表长期趋势。中国债市正通过持续开放与制度完善积蓄吸引力,外资的战术性减持,更像是为下一轮布局腾出空间。 在全球储备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这场围绕债券市场的波动,不过是国际资本寻找新平衡的过程,中国市场的基本面与开放决心,才是决定长期走向的关键。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中美贸易战仍未尘埃落定
文人学社
2025-10-08 20:58: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