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至10月7日,《人民日报》连续推出8篇“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系列“钟才文”文章。
这可不是普通的评论员文章,钟才文,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发表重要专论的署名,“中央财经委员会”代表中国经济最高决策层重磅发声,是政策宣示,也是方向指引。
再看发布时间,选在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提交大会审议,因此文章既是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是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定调子
搞清楚了背景,我们再来看内容。
第一天,9月30日,开篇叫《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上来就用宏大的历史视角告诉大家从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12年至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6%,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1%)的两倍。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在第4位。
第一篇文章的目的很明确,用扎扎实实的数据为中国经济打下自信的基调。
第二天,10月1日国庆节当天,文章叫《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开篇就说——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2024年达到134.9万亿元,年均增长8.8%,远高于全球经济同期约3%的增速水平。
“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后,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六大支柱。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有党的领导,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
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
有五年规划这样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灵活的宏观调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有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最后我们还有14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持续的创新投入。
这篇文章是从制度层面解释,“续写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新奇迹,我们的底气和信心就在这!”
到了第三天,10月2日,话锋一转,开始直面问题。这篇叫《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非常坦诚地承认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宏观数据和我们普通人的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温差。
文章举了个很典型的例子——
有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薪酬增速是其他行业2倍,相比之下,房地产相关行业吸纳就业减少、薪酬缩水。
但最关键的是文章对这个问题的定性,这不是衰退,这是“分化有显现,转型在加快”,文章说,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会出现分化,宏观数据同部分微观主体感受会有“温差”。
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重新定义,意思是说,我们看到了困难,但这是结构性转型必然经历的阵痛。
转型有阵痛,也蕴含着机遇。
第四天,10月3日,立刻告诉我们阵痛之后的光明前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
这篇文章就专门反驳了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的一些杂音“在中国,投资和发展已经过了黄金阶段,机会变少。”
文章清晰地列出了六大机遇,包括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才红利、消费扩容升级、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篇文章更像是写给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一份投资指南,告诉你中国未来的资源会往哪里倾斜。
比如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与全球合作伙伴分享产业升级的巨大投资机遇。
比如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美元以上,超大规模市场体量稳步扩大,消费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是一个充满投资机遇的过程。
还比如,中国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对城中村、老旧小区等进行改造提升,将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第五天,10月4日,这篇叫《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文章说,“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发展环境动荡不安,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的稀缺资源”,而中国恰恰就能提供这种确定性,它来源于——
我国宏观战略的确定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中国的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我国市场空间的确定性,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未来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投资仍然有很大潜力。
此外还有我国发展韧性的确定性和我国投资环境的确定性,现在和将来都是广大海内外投资者安心兴业、放心投资的“避风港湾”。
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是要为全球包容性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第六天,10月5日,刊发了《中国是全球包容性发展的典范》收尾。
中国方案是什么?文章给出答案——
发展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发展区域上,不让一个地区塌陷。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制等举措,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坚决防止“区域塌陷”。
发展机遇上,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4亿多人口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全国超过1.9亿户经营主体(含6300多万家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成果上,由全体人民共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3.28亿人按月领取养老金;超过90%的家庭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让发展更绿更美更可持续。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
时间来到第七天,10月6日,这篇叫《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开放共赢性》。文章用“三个不会变”宣示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决心: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
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最后一天,10月7日,以一篇《深入了解中国就会坚定相信中国》,欢迎世界各地人员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只要深入了解中国,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中国,就会发现中国是完全值得信赖、可以深入合作的伙伴。
纵观8篇文章,清晰传递中国经济的宏观信号,也点出了我们关心的行业板块。
首先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优等生”,文章重点提到了人工智能,提到了深度求索(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并且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旗鼓相当”。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生产力等。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也肯定是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
其次是需要转型的“偏科生”,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文章直接用它作为就业和薪酬下降的例子,信号再明确不过了,过去那种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已经结束了,未来的机会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
要转型的还有传统制造业,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其中80%是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随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推进,相关领域也会加速转型升级。
再次是需要提升的“中等生”,比如消费、民生领域等,也蕴含着巨大机遇。
比如随着育幼、教育、养老、医疗等需求不断增长,解决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创造大量新市场机遇。
总体来看,“钟才文”这8篇文章,就像是给中国经济的未来画一张蓝图,这张蓝图很可能就是“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思想,它告诉我们,未来经济的关键词将是十六个字——“科技自立”“内需驱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
读懂这8篇文章,读懂文章中透露出的信号,就读懂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也就好比拿到了中国市场未来发展的航海图。
用户10xxx84
㊗️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用户10xxx01
愿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传说涅槃
国家过去至今的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放眼世界风景这边独好的治国理政,展望未来必定更好。💪✊👍
爱一个人好难
🎉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共同迎接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