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台湾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天塌了 不是因为政治吵嚷,也不是因为两岸僵局,而是一纸户籍背后被切断的根脉。 今年初,一位颜姓台湾人从俄罗斯返台后,发现户口被注销,只因他使用了大陆签发的一次性旅游护照。这种“一次性护照”本是便利台胞跨境旅行的变通措施,如今却被台当局视为“违法”,甚至牵连户籍身份。类似案例近年频发,台胞因参与大陆事务或使用大陆证件而面临身份危机,折射出户籍政策背后的政治操弄。 户籍本是记录血脉源流的载体,却成了角力工具。台湾光复初期(1945年),国民政府曾严格界定日侨国籍,防止殖民遗留问题侵蚀身份认同。如今,民进党当局却反向操作:一面淡化光复历史,将“光复节”改为“终战纪念日”;另一面纵容“去中国化”叙事,如学校教材美化日本殖民,却鲜少提及被迫改姓、禁说母语的伤痛。 技术本可弥合裂痕。福建已建立两岸族谱数据库,通过数字化帮助台胞寻根,如台胞彭忠义借助手机族谱系统,短短几分钟便确认祖籍是同安彭氏后裔。然而,台当局虽将七成户籍档案数字化,却未用于串联血脉,反而以“个资保护”为由限制查询。对比鲜明:大陆平台“头条寻亲”曾用4小时帮台湾老兵找到失散68年亲人,而台胞如今连追溯家族史都步履维艰。 身份认同的迷茫,本质上是历史断层的后遗症。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依据《开罗宣言》恢复中国籍的台胞,如今子孙却对“本籍”一词陌生不已。三代身份证取消“籍贯”栏后,40岁以下台胞多数只知“台北人”“彰化人”,不知祖辈来自湖南或广东。当年轻一代在西门町穿着浴衣参加“七夕祭”,却说不清城隍庙里中国神明与日本神道教的区别,文化的根脉已在悄然褪色。 历史的重量,从来不在政治口号里,而在每一本泛黄的户口簿中。 当台当局忙于用户籍切割两岸连结,或许忘了:能斩断的是纸面记录,斩不断的是血脉里流淌的源流。
很多人以为蔡孝乾的叛变彻底摧毁了台湾地下党,其实不然。被摧毁的只是党务系统,而非
【9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