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撕毁中国数百亿港口合约、转身投靠英日,如今项目烂尾经济滑坡、就业崩塌,这个非洲小国终于看清:离开中国,发展之路根本走不通! 坦桑尼亚曾有一个价值百亿的港口计划,那是整个东非的希望。如今,这片海岸线上只剩下锈迹斑斑的钢铁,提醒着人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雄心是如何被搁浅的。 项目停滞的几年里,坦桑桑尼亚的经济数据冰冷得可怕。这个曾经的“东非之狮”,经济增速从接近7%的高点直接坠落到2%的谷底。 失业率飙升至18%,无数家庭的饭碗就此打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由于政府撕毁重大国际合同,2020到2023年间,外国直接投资额锐减近四成。 这场经济风暴的中心就是巴加莫约港。港口停摆直接导致物流瘫痪,运输成本暴涨,严重挤压了本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围绕港口规划的整个工业蓝图,包括物流园、工厂和配套铁路,全部成了废纸。 而整件事情要从2019年说起。时任总统马古富力以“条款不公”为由,单方面叫停了2013年与中国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尤其无法接受长达99年的经营权。 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收到了西方世界抛来的橄榄枝。英国和日本先后入场,为坦桑尼亚画了一张更美的饼。 他们承诺提供利息更低的贷款、世界级的先进技术,甚至暗示能在国际金融机构里为坦桑尼亚争取更好的融资条件。 坦桑尼亚政府动心了,他们想在东西方之间玩一次平衡,试图拿到利益最大化的那份合同。可惜,这场自以为高明的博弈,最终什么也没捞着。 英国承诺的30亿英镑投资,在谈判桌上很快涨到了80亿,合同条款也变得越来越苛刻。日本答应的技术团队和低息贷款,最后只在海边留下了几根迅速被腐蚀的试验桩。 事实证明,那些慷慨的口头许诺,不过是说说而已,没人真想把这个港口建起来。 经济倒退的刺痛,让坦桑尼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早已指出,西方资本在非洲的投资往往追求短期回报,极易受到政治风向的干扰,烂尾风险非常高。 尼日利亚的铁路和肯尼亚的拉穆港,都有过被西方资本反复拉扯最终停滞的惨痛经历。 残酷的现实让坦桑尼亚明白,国家发展需要的是能把水泥和钢筋变成现实的实干家,不是只会在图纸上指点江山的规划师。 新总统哈桑上任后,开始积极修复对外关系。她多次派高级别代表团前往北京,自己也亲自访华,为撕毁合同的行为致歉。 最终,坦桑尼亚还是回到了谈判桌前。今年二月,坦桑尼亚港务局宣布,与中国、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企业组成的国际财团签署了新的合作备忘录。巴加莫约港项目正式重启。 新的方案吸取了教训,条款更加均衡,经营年限从99年缩短到33年,坦桑尼亚的股权也提高到35%。 坦桑尼亚这兜兜转转的十年,给所有希望借助外力发展的国家提了个醒。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取决于谁的承诺更好听,而在于谁的行动更可靠。
为了印度得罪中国,要中国归还港口99年使用权,没想到看到违约金后又妥协了。10
【7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