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堆满仓却没人买,中西部农民连拖拉机油钱都快付不起,中国不下单,美国政府只

叁号知识局 2025-10-08 17:10:10

美国大豆堆满仓却没人买,中西部农民连拖拉机油钱都快付不起,中国不下单,美国政府只好拿关税补贴农民,一场“丰收危机”正让白宫坐立不安。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金秋十月,美国中西部的田野一片金黄,大豆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可丰收的笑声没能传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脸上的焦虑,仓库塞满了豆子,却没有买家。   特朗普站在讲台上,反复呼吁中国“帮个忙”,希望中方恢复采购美国大豆,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几分赌气,还有几分被现实逼到墙角的急躁。   事情的背景并不复杂,大豆是美国农业州的命根子,也是特朗普的票仓,伊利诺伊、艾奥瓦、印第安纳这些地方的农民,一直是共和党的忠实支持者。   可现在,豆子卖不出去,账本上一片赤字,连拖拉机都快供不起油,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坐在自家田里,望着满地的豆荚叹气。   往年这个时候,中国的订单能占到全年销量的三分之一,而今年成交量为零,零这个数字,像个冷冰冰的玩笑,让人心发凉。   特朗普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选举临近,农民情绪一旦崩了,共和党选票就可能跟着滑坡。   于是他和财政部长贝森特轮番登场,在电视镜头前打感情牌:“我们希望中国能多买点大豆,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听上去像是合作的姿态,实则是压力的投射。   特朗普甚至放出消息,说会用关税收入来补贴农民,规模可能高达一百亿美元,这笔钱不多不少,刚好能让农民喘口气,也刚好能让他在政治上显得“有担当”。   问题是,补贴能解渴一时,解不了根本,早在他第一任期挑起关税战时,美国农民就被狠狠伤了一回。   那时,大豆价格暴跌,中国转向巴西采购,美国市场份额一去不复返,如今剧情重演,只不过豆农的耐心比四年前更薄。   有人调侃说:“要是那帮在白宫开会的人来帮我们铲豆子,也许情况能好点。”笑话里有讽刺,也有绝望。   在这场大豆困局里,中国显得格外淡定,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被问到特朗普的“希望中国增加三倍采购”言论时,只简单回答:“具体问题请向主管部门询问。”这句话简短,却意味深长。   中方的立场始终如一:贸易要讲平等、讲互利,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重启的,更何况,中国早已在调整进口格局。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巴西和阿根廷的采购,甚至投资南美的港口和仓储系统,以确保长期稳定的供应,这不是情绪化的决策,而是战略布局。   在美国,大豆滞销的压力愈演愈烈,华尔街日报报道说,特朗普团队考虑从关税收入中抽取一百到一百四十亿美元,为农民提供新的援助。   这种操作看似慷慨,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关税本就让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买单,现在又拿那笔钱“返还”给农民,等于是让整个经济体系绕圈子自救。   财政部长贝森特对此描绘得天花乱坠,称“总统从未忘记农民的贡献”,但农民们心里明白,补贴不是市场,救济也不是未来。   爱荷华的农民克里斯·斯旺森刚结束1500英亩的收割,他算了笔账:今年大豆卖价只有每蒲式耳9.5美元,扣掉成本,每英亩要亏一百美元。   他笑着说:“收成不错,可钱包更空了。”这种苦涩的幽默,是美国农民的日常。   去年的援助金帮他挺过难关,如今他又寄希望于新的补贴计划。   但更多人清楚,这不是长久之计,印第安纳州的布莱恩·沃帕普说得直接:我们不想靠救济活着,我们只想靠自己的地。   在白宫的另一端,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说中国“因为贸易谈判原因不买我们的豆子”,并承诺“绝不会让农民失望”。   这套熟悉的政治剧本,连美国媒体都看腻了,彭博社注意到,他每次发帖,大豆期货就小幅上涨,然后又跌回原点——就像农民的希望一样,被一次次拉起,又被现实砸回去。   接下来的焦点,是月底的APEC峰会,特朗普宣称届时将与中方领导人会晤,大豆问题会是主要议题之一。   他似乎把这场会议当成了救命稻草,希望在镜头前展现“谈判有成果”的形象。   而中方依然稳如磐石,只回应“双方保持沟通”,对比之下,一边是焦虑的喊声,一边是克制的外交节奏,哪一方更有底气,不言自明。   说到底,大豆只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颗小棋子,它背后的,是信任、规则与权力的较量。   对中国而言,选择多了,底气自然足,对美国来说,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战略失衡。   如今的特朗普,站在金灿灿的大豆堆前,也许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丰收不等于成功,想让别人帮你收场,得先学会守信。   毕竟,大豆能年年长成,但信任,一旦枯萎,就再难发芽。 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0 阅读:57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