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董勇在一次采访时说:我觉得人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以后,就可以不要脸了。我刚到北京那会只能把脸扔了,不管别的先扎根再说,爱谁谁吧。 这话里的“底气”,藏着他没说透的过往。 董勇是山东济南人,打小进戏校学京剧武生,翻跟头、耍枪花练了十几年,台上的身段、眼神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功夫。按说京剧演员也算“有面儿”的行当,可到了北京,这身份连块敲门砖都算不上。 他刚北漂那会,兜里揣着从家里带的几千块钱,没亲戚没朋友,先在丰台租了间月租三百的小平房,冬天没暖气,晚上得裹着两层被子缩着睡,早上起来脸盆里的水都结着冰碴。 他没打算当演员,是因为根本不知道“怎么当”。 最开始找的都是跟京剧沾边的活,跑剧团打杂、给票友当陪练,干一天算一天,可这点钱连房租都不够。后来听人说剧组招临时演员管饭还能拿五十块钱,他就动心了——不为当明星,就为能多攒点钱在北京活下去。 第一次去剧组,他穿着自己最好的夹克,结果被场务呼来喝去,让他演个路人甲,站在寒风里杵了三个小时,冻得直打哆嗦,最后拿到钱的时候,手指都蜷不拢。 “有些演员演得还不如我”这话,不是吹牛。 他看那些演员演武戏,动作飘得没根基,眼神也没戏,心里就犯嘀咕:我在戏校练身段的时候,老师要求一个眼神都得有情绪,这些人怎么连站都站不稳?可嘀咕归嘀咕,他没资格挑,有活就接,哪怕是连台词都没有的角色。 有次演个小混混,导演让他“凶一点”,他琢磨着京剧里的反派亮相,往那一站,眼神一沉,居然被导演多看了两眼,说“这小子有点意思”。就这一句肯定,他能高兴好几天,觉得这“脸”扔得值。 那时候的“不要脸”,是真放下了所有骄傲。京剧戏校出来的学生,多少有点“台上尊严”,可在北京,他连“台下尊严”都顾不上。 有次去一个剧组递简历,副导演扫了眼他的京剧经历,撇撇嘴说“京剧跟拍戏不是一回事,你这底子没用”,话没说完就把简历扔回给他。 他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没生气,转头就去下一个剧组。心里就一个念头:我不用你认可,我先留下来再说,爱谁谁。 他真正接触“正经角色”,是在北漂第三年。一个朋友介绍他去《黑洞》剧组演个小警察,就几句台词,他却抠了好几天。 提前对着镜子练语气,连走路的姿势都琢磨——警察该挺拔但不能僵硬,得有烟火气。拍戏那天,他跟主角对戏,没怯场,台词说得干脆,眼神也到位,导演当场就说“这条过了”。 就是这个小角色,让他有了第一个“演员名分”,也让他明白:当初扔的是“虚荣心的脸”,挣回来的是“靠本事的脸”。 后来他常说,北漂的“不要脸”不是真没尊严,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没想着一步登天当明星,就想先扎下根,再慢慢把本事亮出来。 从《重案六组》里的江汉,到后来的《白鹿原》《人世间》,他演的角色大多是硬朗、实在的普通人,就像他自己——没那么多花架子,靠的是十几年京剧练出的功底,和北漂时磨出来的踏实。 现在再回头看他那句“把脸扔了”,其实是成年人面对生存的清醒。很多人北漂都有过类似的时刻:放下家乡的身份、放下不切实际的骄傲,先低头把日子过下去。 这不是丢面子,是对生活的坦诚——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怕暂时的“狼狈”,等靠本事站稳了,那些曾经“扔”掉的,自然会以更实在的方式回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演员董勇在一次采访时说:我觉得人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以后,就可以不要脸了。我刚到
脚步丈量远方
2025-10-08 17:08:03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