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花大力气推动的原料药“去中国化”,到头来成了笑话,美国药店货架上的阿莫西林原料依旧九成来自中国,自家筹划的本土工厂要么还在打地基,要么投产了也亏得一塌糊涂。 美国政客的逻辑很简单:中国原料药占比太高,不安全,于是,2022年起,美国政府出台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威胁对进口药品加征200%关税,甚至拉拢印度当“接盘侠”。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若建造一座符合FDA标准的药厂,需耗费20多亿美元,且要历经五到十年方可投产,如此漫长的周期与高昂的成本,中小药企根本无力承受。 俄亥俄州的一家工厂堪称典型案例,它获补贴颇丰,产品却滞销,中国原料药价格仅为美国本土的三分之一,基于成本考量,药店自然倾向于选择更为实惠的中国产品。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算过账:就算只加征25%关税,美国每年药品成本也要涨510亿美元,药价跟着涨12.9%,政客们挥舞关税大棒时,或许忘了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比较优势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改变的。 2025年5月,当美国正喧嚣纷扰,欧洲的境况更为惨淡,欧洲老牌药企雅赛利制药宣布关停哥本哈根工厂,将产能悉数迁至中国,其半数药品位列世卫关键药物清单,此般“跑路”,只会加深欧洲对中国的依赖。 欧洲的困境是自找的:一方面推出严格的环保新规,限制制药必需的化学原料,药厂得花巨资改造生产线;另一方面又死死压低药价,企业根本无法通过提价覆盖成本。 欧盟的处境更尴尬:六百多种基础药物有断供风险,连抗生素和抗癌药都在名单里,可欧盟一边要环保,一边要低价,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用脚投票。 当美国和欧洲在“去中国化”的泥潭里挣扎时,中国早已把原料药这张牌打到了极致,山东有药厂投钱搞环保改造,废水排放减八成,还拿了欧洲认证;宁夏的药厂搞“太阳能造药”,厂房顶铺满光伏板,生产用电自给自足,废料还能转化燃料。 这种“环保+成本”的双赢模式,欧美想学都学不来,他们要么缺新能源资源,要么缺配套产业链。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优势已经从阿莫西林扩散到各种常用药,头孢、布洛芬、扑热息痛这些医院天天用的药,原料基本都来自中国;救命的肝素针,七成产量也在中国,全球能稳定生产达标产品的企业,大半都在中国。 石家庄与江苏的医药产业园内,超百家上下游企业集聚,从原料到包装全程完备,物流成本较欧美降低近三成,如此产业生态,绝非三五年之功可构建而成。 看着美国政客们还在“去中国化”的梦里挣扎,我忍不住想笑:这哪是中国太强,分明是欧美自己当年做了错误的选择,数十年前,他们嫌原料药生产劳神费力且获利微薄,便将产能悉数转移至中国,一心售卖专利药以图速利,未曾想,如此行径竟使自身丢掉了整条产业链。 现在想捡回来,才发现根本不是建几个工厂那么简单,工人没了,配套厂拆了,环保标准高了,成本根本压不下来。 2025年2月那事儿更露怯——中国只是把抗生素原料的出口审批时间拉长了一个月,美国药厂就乱了套,纽约的医院库存撑不住,医生只能给患者换效果差的替代品,这哪是中国卡脖子?分明是美国自己的供应链脆弱得像张纸。 说到底,全球供应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非要违背经济规律把它扯破,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中国只是默默地把原料药这张牌打到了极致,而欧美,还在为自己的政治短视付出代价。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政客们挥舞关税大棒时,他们或许忘了,市场的选择,从来都比政治口号更诚实。
美国花大力气推动的原料药“去中国化”,到头来成了笑话,美国药店货架上的阿莫西林原
掘密探索
2025-10-08 14:53: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