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丨mybattery
近期,在国内外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储能领域大单不断,需求看涨,多家机构上修需求预测数据!
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装机规模来看,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近期,在国内外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储能领域大单不断,需求看涨,多家机构上修需求预测数据!
据中信建投近日发布的研报,136号文促进新能源全面入市,给新能源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储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容量电价、容量补偿已成为取代强制配储的市场化手段,为储能提供有力的保底收益。同时新能源市场化促进峰谷价差拉大,与容量电价配合,多个省份独立储能项目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性。
中信建投认为,储能经济性的提升将带来行业爆发式非线性增长,上调2025-2027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至272GWh、441GWh、642GWh,同比增速分别为46.6%、62.1%、45.6%。
东吴证券近日也发布研报称,上修国内储能需求预测,且持续性超预期。2025年1-8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75.9GWh,同比+42%;1-8月储能EPC招标116GWh,同比增约40%,配储取消后,需求仍强劲,近期单月招标均超20GWh,预计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149GWh,同比+35%,2026年装机194GWh,同比+30%,到2030年预计装机340GWh,同比+12%。
国金证券分析称,步入“银十”阶段,锂电池下游需求端呈现强劲延续态势,市场增量动能持续释放。储能领域国内、海外需求双轮驱动,新能源汽车则迎来终端消费旺季,两大核心场景共同助推终端企业对电池电芯的采购意愿与订单量显著提振。相关企业对价格上挺情绪强烈,报价明显提升,实际成交价格逐渐升高,挺价态势或将延续。
此外,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69.8GWh,同比增长64.9%,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45.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中国企业出货量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2.6个百分点。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1550.0GWh。
另据央视新闻近日报道,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需求十分强劲。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
企业方面,9月5日,海辰储能宣布与可再生能源领军企业BOSPower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于2027年前在丹麦、瑞典、芬兰及挪威部署总规模达3GWh的储能系统项目。
9月10日,天合光能(688599)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简称:天合储能)近日与3家客户签订了合计2.48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公司拟交付的海外1GWh订单将采用构网型系统。
9月30日,亿纬锂能(300014)官宣,近日,亿纬锂能与可再生能源企业TSLAssembly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约定于2026–2030年期间,在中东欧地区部署总规模达1GWh的储能系统项目,进一步拓展储能市场,助力区域绿色能源转型。
政策层面,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方案》还明确,多元技术逐步成熟。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及其他创新技术示范应用。
撰文丨肖何
审校丨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