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提到他大学时的一位老师,过去常在课堂上盛赞美国的制度、环境和福利,是典型

叙白呀嘿 2025-10-08 12:51:01

一位网友提到他大学时的一位老师,过去常在课堂上盛赞美国的制度、环境和福利,是典型的美式推崇者;但后来这位老师去美国进行了半年学术交流,回国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他吹捧美国,甚至连“美国”这两个字都懒得再提。 网友说,以前这位老师上课,三句话不离“美国的垃圾分类多规范”“美国的医疗体系多完善”,还总劝学生“有机会一定要去美国看看,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有学生问“美国就没有不好的地方吗”,他还会反驳“个别问题而已,整体比咱们强多了”。那时候班里不少同学都被他说得心动,觉得美国就像“人间天堂”。 老师出发前可兴奋了,临放假前最后一节课,还跟我们说:“等我回来,给你们带点‘美国经验’,让你们知道啥叫真正的现代化生活。”我们当时都盼着,想着下学期上课肯定能听到更多“美国神话”。 结果他到美国才俩月,在班级群里发的朋友圈就少了。以前他朋友圈全是“美国空气都是甜的”这种,后来变成发点校园风景,配文就几个字:“今天风挺大”。我们当时还以为他忙,没多想。 等他半年后回国,开学第一节课一进门,我们都看愣了——以前总穿西装打领带,这次就穿个普通夹克,头发也没特意梳,脸上那股子“美国优越感”没了,倒多了点疲惫。课上到一半,后排有个新生不知道他以前的事,举手问:“老师,您去过美国,那儿真像网上说的那么好吗?” 我们几个老学生都竖起耳朵,等着听他以前那套“垃圾分类规范”“医疗完善”。结果他放下粉笔,叹了口气,说:“以前是我把那儿想得太简单了。” 他说刚到美国时,住的是个大学合作的寄宿家庭,在个小镇上。房东老太太挺好,第一天就跟他说:“垃圾得分类,周一三五扔可回收,二四六扔厨余。”他心想:“果然规范!”结果第二天早上出门倒垃圾,就看见隔壁老美直接把啤酒瓶、剩菜混一块儿扔垃圾桶里,老太太在门口叉着腰骂:“说了八百遍分类!这群懒鬼!”他才发现,合着规范是规范,可真执行起来,全看个人自觉,没人管。 后来他感冒了,想着体验下“完善的医疗体系”,打电话预约家庭医生,被告知最早的预约在一周后。他说:“我都咳嗽得睡不着了,能不能加急?”对方说:“加急也行,去急诊,不过费用……你懂的。”他没敢去,硬扛了一周,见了医生,三分钟就出来了,开了盒国内十块钱的感冒药,账单寄过来一看——三百多美元。“那会儿才明白,所谓的‘完善’,是给有钱人完善的,咱普通人真生不起病。” 还有没车是真不行。他住的小镇没地铁,公交一小时一班,有次他下课晚了,没赶上末班车,拖着行李箱走了三站地,天擦黑的时候,路边有辆车慢慢跟着他,车窗摇下来,里面人盯着他看,吓得他一路小跑,后背全是汗。“在国内晚上十点出去撸串都没事,在那儿天一黑就不敢出门。” 他还说有次电脑坏了,拿去修,店里人瞅了他一眼,说:“主板坏了,换一个八百刀。”他吓一跳,说:“我这电脑才买三千块。”对方耸耸肩:“嫌贵?那就别修。”后来还是国内同学视频指导他,自己买零件换的,省了一大笔。“在那儿,你要是不懂行,很容易被当冤大头宰,没人跟你讲人情。” “待了半年,我算是看明白了,”他拿起粉笔接着讲课,“美国好的地方肯定有,比如科技、教育资源,但过日子,舒心不舒心才重要。咱这儿楼下就有药店,感冒了随时能买药;晚上饿了下楼撸串,老板还能跟你唠两句;垃圾扔错了,保洁阿姨会提醒你,不是光骂你懒鬼。以前总觉得国外啥都好,真住进去才知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那节课后,班里再没人提“去美国看天堂”了。有次我跟室友路过操场,看见他跟体育老师打球,笑得特开心,跟以前那个总端着“美式精英”架子的老师,判若两人。后来听辅导员说,他现在课余时间总去社区做垃圾分类志愿者,还跟居委会提建议,说:“咱把垃圾分类搞细致点,不比美国差。” 其实想想也挺正常,有些事儿啊,听别人说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走一遭。眼睛看到的,脚踩过的,才是真的。

0 阅读:0
叙白呀嘿

叙白呀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