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诺贝尔奖评选季,那些抹黑中国科技的套路该停了! 又到了诺贝尔奖开奖的日子。不用刷朋友圈,也不用看新闻评论区,我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一年一度尬黑中国科技的戏码,又要准时上演了。 这帮人的套路就那么几套,翻来覆去没新意。先是拉个表格,把中国这些年拿的诺奖数量,跟美国、欧洲国家一对比,然后故作深沉地叹口气,说中国科技 “看起来热闹,实则没干货”。 最后再补一刀,抛出那句老掉牙的结论:“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没什么真正的贡献”。 这话听着就气人,但更气人的是,居然还有人跟着附和。 其实稍微琢磨琢磨就知道,中国对世界科技有没有贡献,哪是一个诺贝尔奖能说了算的? 评判标准从来都该是实打实的 —— 看中国的科技成果,有没有推动国家发展,有没有帮人类解放生产力、让日子过得更好。 这才是最硬核的尺子,比任何奖项都管用。 就说大家天天能感受到的高铁吧。现在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 4.5 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 70% 还多。 以前从北京到广州,坐火车得熬一整夜,现在 4 个多小时就到了。 偏远地区的农产品,早上从田里摘下来,下午就能运到一线城市的超市。这不是解放生产力是什么? 更别说中国高铁还走出国门,帮印尼建了雅万高铁,让东南亚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直接缩短一半。 这种改变大量人生活的科技成果,难道不算对世界的贡献? 再看新能源领域。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里,中国占了 60%,比亚迪、蔚来这些中国品牌,在欧洲、东南亚的街头越来越常见。 而且中国不是只卖车,连背后的核心技术也在输出 —— 比如稀土永磁电机,全球每 10 台新能源汽车里,有 7 台用的是中国的电机技术。 美国的特斯拉、德国的大众,都得给中国企业交专利费。 还有光伏产业,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 80%,帮很多发展中国家建了太阳能电站,让那些以前用不上电的村庄,晚上也能亮灯。 这些技术实实在在帮世界减少碳排放,推进碳中和,难道不比一个奖项更有价值? 再者说,诺贝尔奖本身也不是什么 “全球科技裁判”,它本质上就是个西方圈子里的奖项,偏心是明摆着的事儿。 这么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者里,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人占了 80% 以上,亚洲国家能拿到的寥寥无几。 不是说西方科学家不优秀,但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确实经常被忽略。 就拿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来说,它解决了全球数亿人的吃饭问题,在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这些国家,杂交水稻让当地的粮食产量翻了一倍。 可袁隆平先生一辈子没拿过诺奖,难道就能说他的研究对世界没贡献? 还有论文和专利数据摆在那儿,骗不了人。 2023 年全球在《自然》《科学》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里,中国作者的占比已经超过 20%,仅次于美国。 全球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里,中国占了 40%,连续 12 年稳居世界第一。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科学家一直在搞真研究,一直在产出有价值的成果,只是这些成果不一定能入诺奖评委的眼。 话说回来,现在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看法,也早就不是以前那样了。以前可能觉得 “拿了诺奖才叫厉害”,现在大家慢慢明白,这个奖有它的局限性。 中国科技这些年的进步,不是靠诺奖证明的。毕竟事实就在那儿 —— 中国的科技,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世界带来改变,这就够了。
永远用不完的诺贝尔奖金。原因应该主要是投资对路!
【1点赞】
AB成
野鸡奖假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