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有一位名叫熊先生的父亲,他的人生道路走得特别艰难。熊先生的儿子从小就被诊断出有智力障碍,这给整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孩子的妈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最终选择离开家,只剩下熊先生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硬撑着把儿子拉扯大。 可老天爷好像故意和熊先生过不去,在他五十岁出头的年纪,自己又被查出了治不好的重病。熊先生不怕自己走到生命尽头,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心智像小孩一样的儿子。 他整天愁啊,万一自己走了,儿子一个人可怎么活?谁给他饭吃?谁照顾他冷暖?一想到儿子将来可能受苦,熊先生心里就跟针扎似的疼。 琢磨来琢磨去,熊先生想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好邻居杨先生。两家是多年的老交情,感情比亲兄弟还亲。熊先生觉得,这世上除了自己,最能指望上的就是这位老兄弟了。 于是他把杨先生请到病床前,紧紧拉着对方的手,用尽力气说出自己的心愿——希望杨先生能在他走后帮忙照顾儿子。 杨先生看着病床上瘦得脱形的老兄弟,又瞅瞅旁边懵懵懂懂的孩子,鼻子一酸,当场就拍板答应下来,说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绝不会饿着孩子。 听了这话,熊先生脸上终于露出安心的表情,没多久就平静地走了。 杨先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办完丧事就把孩子接回了自己家。刚来的时候,孩子怕生,整天缩在墙角不敢吭声。杨先生和媳妇半点不嫌弃,待他比亲生的还上心,天天陪他说话,带他认东西。 慢慢地,孩子眼神里有了光,也愿意和人亲近了。但杨先生想得长远,自己总有老的一天,得让孩子学点本事将来能自立。 于是他把孩子带到自家开的小饭馆,从穿衣服、洗脸这些最简单的教起。 洗碗切菜这些活儿对普通人不算啥,可对这孩子就像爬山那么难。杨先生从来不急眼,一遍遍示范,孩子做错就重来,做对了就摸摸头夸两句。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居然真的学会了煮面条、收拾碗筷,见人还会笑着打招呼了。 一晃五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只会发呆的孩子现在能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还能在饭馆搭把手。 杨先生又细心地给孩子攒了笔钱,加上政府给的补助,盘算着将来自己照顾不动的时候,孩子也能有依靠。 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就像冬天里的炉火,暖了孩子的心,也暖了周围所有人的心。 杨先生用五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责任和担当。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在网上刷到,一个湖南的儿媳妇,中秋节到了,却跑到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