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三台盾构机能搅得中印德三国都不安生?最近,德国驻印度大使阿克曼公开喊话,说中国不让三台德国品牌盾构机出港,给德国企业和印度高铁工程都添了堵。 这三台直径超12米的混合盾构机,由德国海瑞克公司设计,但生产环节放在了中国广州的工厂。2024年10月,设备本应按计划发往印度,用于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高铁的21公里海底隧道施工。 然而,设备在港口一停就是八个月,印度方面指责中国“故意阻挠”,德国企业则陷入两难——既想维护客户关系,又受制于中国出口管制政策。 真正的原因藏在细节里。2024年11月,中国出台新版《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将搭载稀土永磁电机的盾构机纳入管控范围。这意味着,任何出口设备必须提供最终用户证明和技术用途说明。 而印度方面迟迟未提交完整材料,德国企业又因未结清尾款拒绝先行发货,三方陷入僵局。更微妙的是,印度曾将此前采购的中国盾构机拆解后运往中印边境,试图挖掘军事隧道,这种“技术挪用”的前科,让中方对设备流向格外警惕。 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因征地纠纷、技术适配性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九次延期。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投入1.25万亿卢比低息贷款,日本工程师却无奈发现,这个项目成了“填不满的坑”。 90%的线路被迫改为高架桥,成本激增13亿美元;为防止奶牛闯入铁轨,又额外耗资超10亿美元。如今,508公里的高铁仅完成10%工程量,原计划2023年通车,现已推迟至2028年,甚至可能面临第十次延期。 盾构机滞留只是表象,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印度的项目管理能力。2019年,印度曾从中国购买8台盾构机,中方按惯例派工程师协助安装,却被印度以“安全”为由拒绝。 结果,印度工程师对着说明书折腾两个月仍未能组装成功,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中方。这种“既要技术,又要防技术泄露”的矛盾心态,让跨国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 德国海瑞克公司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长期为全球50国提供盾构机。但此次事件后,德国驻印大使阿克曼公开表示,海瑞克正考虑在印度设厂,以“分散供应链风险”。 这种转变与德国整体战略调整密切相关——疫情期间供应链断裂的教训,让德国开始反思对中国单一供应链的依赖。与此同时,德国试图通过加强与印度的防务合作(如推进AIP潜艇项目)和人才引进(如高薪吸引印度IT人才),构建新的战略伙伴关系。 然而,德国的“去中国化”计划面临现实挑战。印度市场虽被视为“全球第二大盾构机市场”,但基建落后、物流不畅、产业链配套不佳等问题,让德国企业望而却步。 海瑞克在金奈的工厂虽能组装小型设备,但直径更大的盾构机仍需依赖中国工厂。这种“想走又走不了”的困境,折射出跨国企业在地缘政治与商业利益间的艰难平衡。 最终,承受代价的是印度的高铁工程。隧道建设因设备缺失被迫推迟,承包商在工地挖出几个大坑后只能停工。日本工程师感叹这是“新干线的污点”,印度网友则自嘲:“我们的高铁只在莫迪演讲PPT里通车。”而德国企业虽口头强硬,却不得不面对订单延误、客户流失的现实。 这场风波暴露了一个残酷真相: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通过“转移矛盾”或“技术挪用”突破瓶颈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印度若不能根治“尾款杀猪盘”的痼疾,德国若盲目追求“去中国化”,再宏大的基建蓝图也终将是沙上筑塔。 当三台盾构机终于离开中国港口时,它们带走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一面照见国际合作真相的镜子——信誉是商业的基石,规则是共赢的前提,而地缘政治的博弈,永远不该成为牺牲工程进度的筹码。 这场盾构机风波,究竟是地缘政治的牺牲品,还是印度基建管理无能的缩影?德国的“去中国化”战略,又能走多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为了印度得罪中国,要中国归还港口99年使用权,没想到看到违约金后又妥协了。10
【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