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案子没点政治因素,怕是没人相信。 10月6日,波兰华沙地区法院作了个决定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08 11:22:07

要说这案子没点政治因素,怕是没人相信。 10月6日,波兰华沙地区法院作了个决定,把涉嫌炸毁“北溪”管道的乌克兰人沃洛迪米尔的拘留期延长了40天。他是按照德国法院发的欧洲逮捕令被抓的,不过他现在一口咬定自己跟爆炸案没有关系,说事发当时他人根本不在现场,而是在乌克兰。 有意思的是,检察官本来想一口气关他100天,结果法院没同意,只批了40天,这案子现在看起来是越挖越深了。 其实早在今年8月底,德国媒体就曝出来,参与“北溪”管道爆炸的嫌疑人总共有7个,全是乌克兰人。 这伙人分工明确到堪称专业:船长是敖德萨的资深帆船运动员,爆破手懂烈性炸药,4 个潜水员里还有保持乌克兰 104 米深潜纪录的女性瓦莱里娅,指挥官谢尔盖还是前特种兵。 更可疑的是他们的 “通关装备”—— 用的是真实乌克兰护照却套着假名字,这种 “假名真护照” 根本不是普通民间团伙能弄到的,德方调查人员直接点破这得有 “国家机构高级别协助者” 才行。 更戏剧的是另个嫌疑人弗拉基米尔之前在波兰被盯上时,波兰当局故意搁置德国的逮捕请求,眼睁睁看着他坐乌克兰驻波军事武官的外交车逃回本国,这操作哪是司法疏漏,分明是政治默契。 要说这案子的政治底色,得往更早的历史扒。美国资深记者西摩・赫什早爆料过,美国对搞垮俄罗斯能源项目早有 “肌肉记忆”,冷战时就干过一模一样的事。 上世纪 70 年代苏联和西德合作的 “柳德米拉” 天然气管道,让美国觉得威胁了自己对欧洲的控制,于是中情局偷偷给苏联卖了带后门的缺陷软件,直接把管道炸得瘫痪,这事直到 2004 年才由美国前空军部长亲口承认。 再看 “北溪” 爆炸前,拜登公开放话 “北溪 - 2 将不复存在”,爆炸后美国却第一个跳出来指认俄罗斯,结果连半点儿实锤都拿不出。 联合国开会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直接戳穿真相:这种 80 米深海精准爆破的活儿,非国家力量根本干不了,言外之意就是在暗示有大国下场了。 现在各方的反应更透着诡异。瑞典和丹麦早早就终止了调查,却半个字都不肯透露,活像拿到了封口费;德国嘴上说在查,却对核心证据藏着掖着,毕竟德国当年是 “北溪” 项目的主要参与方,俄气占股 51%,德国两家公司原本各占 24.5%,炸了管道损失最大的是自己,可要是真查出幕后是盟友,那欧盟内部就得炸锅。 波兰这边更有意思,一边跟乌克兰穿一条裤子反俄,一边又不敢让调查太深入,怕把自己的角色抖出来,只能用 “40 天拘留期” 这种模糊操作拖延时间。 毕竟当年为了阻止 “北溪” 建设,波兰拉着立陶宛等国结成反对联盟,又是游说又是施压,现在管道炸了,要是被查出自己掺了一脚,那在欧盟的脸面可就丢光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嫌疑人的 “背景板”:团队里有个叫弗谢沃洛德的成员,2024 年底死在乌东战场,死前还在德国联邦国防军接受过训练。 这层关系扯出来,德国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 既想查清真相给国内一个交代,又怕牵出北约盟友的龌龊事。 而乌克兰这边,前情报人员罗曼・切尔文斯基被指为幕后主使,可泽连斯基政府连否认都显得底气不足,毕竟炸掉 “北溪” 能彻底断了欧洲对俄和解的念想,逼着欧盟继续援乌,这政治账算得比谁都精。 说到底,沃洛迪米尔这 40 天拘留期就是块政治试金石,波兰用它试探德国的底线,德国用它拖延曝光的节奏,乌克兰用它掩盖背后的势力,而真正的幕后玩家说不定正看着这场戏偷乐。 毕竟从冷战时的 “柳德米拉” 到今天的 “北溪”,能源管道从来都是地缘政治的棋盘,那些看似独立的司法裁决,不过是棋盘上被精心挪动的棋子罢了。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