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

史鉴奇谈 2025-10-08 11:02:18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就拿液化石油气来说,之前关税战升级时,7艘运往中国的美国货轮直接掉头去了东南亚。现在关税暂停了,按说该恢复了吧?结果大部分中国塑料厂宁愿买加拿大和中东的货,也不想再碰美国丙烷了。   这事儿得从关税战最凶的时候说起。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中国自然得反制。液化石油气首当其冲,尤其是塑料厂最依赖的丙烷,成本一下被推得老高。   当时7艘满载美国丙烷的货轮正往中国赶,接到消息直接掉转船头奔了东南亚。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液化丙烷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足足3568.21万吨,其中美国货占了一半还多,达59.22%。   那时候的中国塑料厂,超八成得靠进口丙烷过日子,采购美国货的企业更是占了六成以上。关税一来,美国丙烷到岸价瞬间没了竞争力,PDH装置利润直接倒挂四千多块钱一吨。   中国企业哪能坐以待毙?大家立刻启动了“找替代”模式。国家能源委员会的专家早说了,2018年贸易战的时候,中国贸易商就展现过超强的资源转换能力。   中东的阿联酋、卡塔尔立刻成了香饽饽。这些国家的丙烷储量本来就足,供货一直很稳。紧接着,加拿大的货源也被盘活了,运输线路很快打通。   沙特阿美CP价成了新的定价标杆,以前参考的美国FEI价格直接没人看了。隆众资讯的分析师看得明白,关税消息刚出时国内现货一天涨两三百,但很快就稳住了,新货源完全能顶上。   美国那边还在等中国买家回头,可他们压根没算明白,生意场上“习惯”这东西有多金贵。中国塑料厂跟中东供应商磨合得越来越顺。   2025年3月沙特阿美CP价下跌,丙烷到岸成本降到五千块出头,叠加人民币升值,进口商的成本压力直接缓解了。大家发现,中东货不仅价格稳定,付款方式还灵活,不少都能走人民币结算,不用再担美元波动的风险。   加拿大那边更实在,为了抢市场,直接给出了长期供货保障,还承诺优先调配运力。中国企业跟这些新伙伴合作了大半年,订单流程、物流衔接、质量标准早就摸得门儿清。   反观美国丙烷,就算现在关税暂停了,也早没了当初的吸引力。美国码头去年还因为大雾耽误过装船,供应链稳定性先打了折扣。   能源研究公司East Daley Analytics的分析师急得直喊,中国无法取代美国丙烷,美国也无法取代中国需求。可喊归喊,中国市场的蛋糕已经被分走了。   中国对丙烷的需求一直没降,2024年对外依存度还高达84%。但这些需求全被新供应商接住了,美国货的市场份额被挤得越来越小。   更让美国企业扎心的是,中国的“去美国化”布局还在深化。不止是找替代货源,中国企业还在调整工艺,提升原料利用率。部分PDH企业甚至申请了保税政策,进一步降低成本。   美国政府想靠画饼留住企业,可这招早就不管用了。就像之前给农民发补贴一样,钱要么到得晚,要么根本填不上市场丢失的窟窿。   中国塑料厂的老板们算得门儿清:中东货价格稳、供货及时,加拿大货服务到位,干嘛要回头碰美国货?万一哪天关税又加回来,自己的生产线不就又得停摆?   这种顾虑不是没道理。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无常,谁也不敢把宝全押在一棵树上。中国金融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国际市场供应本来就越来越宽松,美国丙烷价格自贸易战以来已经跌了15%,可就算降价,中国买家也不心动。   中国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早就不是权宜之计了。从农产品到能源,中国一直在构建更安全的进口体系。这次丙烷采购的转向,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美国企业现在才明白,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一笔笔订单,更是中国市场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破碎,再想重建难如登天。   中国买家不是故意躲着美国货,实在是吃过一次亏,就再也不想冒第二次险。况且新货源又便宜又靠谱,根本没必要回头。   美国丙烷想重夺中国市场?恐怕得先想明白,做生意到底是靠政策施压,还是靠稳定和实惠。   信源:证券时报《开拓货源、调整工艺,国内化工企业应对“断供劫”》

0 阅读:64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