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历史路线有很大的差别,西方的工业革命是从资本集中开始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这在当时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制度下是适配的。 但我们要看到西方顺着这条路走到今天,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社区隔离、郊区贫困带等问题依然困扰他们。 美国很多城市的低收入社区几乎就是被集中安置的弱势群体,英国、法国也有类似情况。 这些区域的公共服务短缺,就业机会不稳定,代际贫困很难打破。 这种模式并不能简单照搬到中国,因为我们有更庞大的农村人口,还有更复杂的地理、文化和社会结构。 近几年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已经开始调整城市化的思路,比如强调乡村振兴,把农业、农村、农民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位置,而不是在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后再去“补课”。 不同于过去单纯的“人口进城”,现在更多提倡的是城乡融合发展。 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在县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在县域范围内就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医疗和养老资源,这公平性会更高,同时减少大规模迁移带来的社会管理成本。 这其实就是一种避免走老路的思路,不再把农民简单转化成城市低收入群体,而是让他们在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享有平衡的发展机会。 对比一下,我们很多三四线城市、县城,近年来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和引入产业,让当地居民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过上稳定生活。 比如国家支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配合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完善,使得很多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甚至创业。 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大城市的压力,也避免了城乡分化加剧。 如果按照西方的老路,农民进城变成低收入群体,城市扩张带来的是资源集中和贫困集中,长远看并不利于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的城市管理成本很高,尤其是超大城市。 人口持续增加,住房、交通、教育医疗资源承压,社会保障体系也会面临压力。 如果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变成低收入群体,不仅个人生活质量可能不高,公共财政也会面临各种挑战。 西方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种模式后期很难彻底逆转,因为一旦形成某些低收入社区,它们的经济机会极少,贫困往往会代际传递。 在中国条件下,我们更适合的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让农村居民不必通过彻底迁移来获得生活改善。 温铁军提到的不走西方老路,其实已经在国家战略中得到了体现。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政策背后就是要避免贫富分化过度、资源过度集中,同时保持经济的长远可持续性。 这条路看起来慢一些,但它能让更多人享受发展成果,并降低大规模迁移带来的社会风险。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引入新产业、改善住房条件、提升教育医疗,目标是让老百姓在本地就有尊严地生活。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发展模式有实际的好处。 农民不必为了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而舍弃土地和家乡,城市居民也避免因为人口过度集中而生活品质下降。 社会整体也会因此更稳定,因为就业、住房、公共服务的供需关系不会因为大规模人口流动而被严重扰乱。 这样的稳定性,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尤其宝贵。
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
阿皮历史库
2025-10-08 11:01:04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