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吹嘘什么日本战后崛起的经济奇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财富和资源足以把日

柳淮蕊 2025-10-08 10:51:06

不要再吹嘘什么日本战后崛起的经济奇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财富和资源足以把日本养肥和变富,而我们一些人却在赞美和羡慕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要知道那都是中国人民的血和泪,对此日本军国主义余孽还恬不知耻的否认罪行,为侵略战争歌功颂德! 从1937 年到 1945 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亿美元,间接损失 5000 亿美元,这还没算上被抢走的无数文物、矿产和劳工的生命。 这些财富足够把一个弹丸岛国喂得脑满肠肥,怎么到有些人嘴里就成了日本的 “发展神话”?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根本不是零散的抢劫,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犯罪,那个被隐瞒了 50 年的 “金百合计划” 就是铁证。 从东北的煤矿到上海的银行,从南京的文物到全国数百个城镇的珠宝,日本皇室亲自操盘,把中国积累几千年的财富往菲律宾岛屿的地下埋,为了保密还杀了成千上万参与埋宝的劳工。 《黄金武士》这本书里说得清清楚楚,光是从中国抢的金块、钻石、瓷器和线装典籍,价值就达数十亿美元,这些财富没被返还,没当战争赔偿,反而成了日本战后复苏的 “第一桶金”。 对比德国战后老老实实归还文物、支付赔偿,日本所谓的 “经济奇迹” 从根上就带着原罪,是用 3500 万中国军民的伤亡换来的,这账怎么算都不能一笔勾销。 更可恨的是,日本不仅靠着带血的财富发家,还转头就把罪行抹得一干二净。 2025 年 9 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刚通过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为 “南京事件”,还在死亡人数上扯 “多种说法” 的淡,连 “慰安妇” 制度都被改成了 “女性从事相关从业”,这分明是系统性地销毁罪证。 8 月 15 日的 “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首相石破茂光说 “铭记悔恨”,对侵华史实一个字不提,转脸就放任大批阁僚,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连极右翼政党都在参议院选举里大胜,还公然说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这简直是在为侵略招魂。 有人总说日本战后的发展,是靠美国扶持和教育重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却故意漏掉了最关键的掠夺资本。 美国之所以战后包庇日本,根本不是什么 “战略需要”,是发现了日本埋在菲律宾的黄金,双方做了肮脏交易。 美国不追究日本的战争责任,不要求归还掠夺财富,换走了大批黄金,这些黑金既养肥了日本财阀,也成了美国搞霸权的秘密资金。 看看日本战后的产业起飞,钢铁、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初始设备和资金,很多都能追溯到战时从中国拆走的工厂机械。 那些被强征到日本的中国劳工,在矿山和工厂里累死累活,创造的价值最后全成了日本经济的 “增长点”,这根本算不上 “奇迹”,而是赤裸裸的罪恶延续。 咱们一些人光看见日本的高楼大厦,却忘了那些建筑底下埋着中国的冤魂。 1945 年日本战败时,本土工业被轰炸得稀烂,凭什么短短二十年就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要是没有从中国抢来的数千亿美元财富,没有那些免费的矿产和劳工,日本拿什么恢复生产? 新华网的调研数据显示,抗战期间中国平民伤亡 800 人以上的惨案就有 173 件,山东一省就走访了 500 万老人,留下 29 万份证言,这些证言里全是被掠夺的血泪史。 农民的粮食被抢光,工人被强征,商人的店铺被烧,这些损失最后都变成了日本商场里的商品和银行里的存款。 更讽刺的是,日本一边靠着中国的财富发家,一边还在阻挠受害国纪念历史。 今年9月,日本居然还通过外交渠道游说欧亚国家,不让他们参加中国的九三阅兵,说活动 “有反日色彩”,自己犯下滔天罪行,还不许别人纪念受害者,这种逻辑简直荒唐到了极点。 反观德国,不仅立法禁止纳粹言论,还主动归还掠夺的文物,支付巨额赔偿,两相对比,日本的 “和平国家” 面具碎得满地都是。 说到底,日本的所谓 “经济奇迹” 就是个包裹着糖衣的毒药,甜的是日本,苦的是被掠夺的受害国。 那些赞美日本发展的人,要么是对历史无知,要么是故意装糊涂,他们看不到 3500 万伤亡数字背后的痛苦,看不到被抢走的文物至今还在日本博物馆里展览,看不到日本政客年年参拜战犯的丑恶嘴脸。 2025 年了,日本还在搞历史修正主义,还在否认侵略罪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 “忘记历史”,而是在为下一次冒险做准备。 历史从来不会因为谎言就消失,各方公布的 10 年调研成果,60 万人参与搜集的档案,《黄金武士》里上千份文件和数千小时的证言,都在诉说着真相。 日本战后的财富积累,每一个铜板都沾着中国人民的血和泪,那些吹嘘 “日本奇迹” 的言论,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背叛。 我们可以承认日本在某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但绝不能美化它的发家史,更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和财富为日本 “腾飞” 买单的同胞。 日本一天不真正忏悔,不归还掠夺的财富,它的所谓 “经济奇迹” 就永远是带着原罪的笑话,永远经不起历史的拷问。

0 阅读:35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