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100多亿元的财产。其中包括,

景铄看科技 2025-10-08 10:48:26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100多亿元的财产。其中包括,1300多万两白银和无数家产。可是,42年后,他的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大宅。临死前,腹中一粒米也没有。 盛宣怀出身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富裕家庭,早年科举未中,转而投身商界。他的崛起,离不开晚清政府对洋务派的倚重。   作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得以掌控电报总局、开办轮船招商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以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   他的财富不是靠收租收税得来的,而是在旧体制内摸索商业现代化的结果,极具开创性。   但这位“首富”的财富并没有延续太久。盛宣怀在晚年就已隐约察觉到时代的变化,他虽然为清政府出力不少,但对清廷的腐败也心知肚明。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的政治影响力迅速减弱,尽管他试图转型为纯粹的企业家,但大势已去。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像胡雪岩那样一夜破产,而是带着财富和体面离世,他的家族在他死后的几年内仍旧风光无限。   盛恩颐也曾风光一时,继承了父亲的商业版图,并在上海的上流社会中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问题的根源正在于这种“继承”。盛恩颐虽然继承了大笔财富,但并未继承父亲的眼界和能力。   盛宣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在电报、铁路、银行等领域的布局都具备前瞻性,甚至可以说,他是少数能看懂资本和国家发展关系的清末人物之一。   而盛恩颐在民国政局混乱、经济动荡的年代里,却沉溺于奢靡生活,并未将盛家的资产进行结构性调整。   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土地革命、抗战、内战,任何一个家族若没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就被时代抛下。   更何况,盛家的财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治型”的,也就是说,这些资产的安全与合法性严重依赖于政权的认可。   清朝灭亡后,盛家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时期还能勉强维持,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旧式家族的命运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   盛恩颐晚年曾试图依靠变卖地产和古董维持生计,但在物价飞涨、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背景下,这些手段显得力不从心。   更令人感慨的是,盛恩颐的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还反映了那个时代传统家族结构的瓦解。   1949年以后,盛家被划为“资本家”,资产被清查,家族成员四散奔逃。盛恩颐作为前朝遗老,既没有新的谋生技能,又失去了社会关系网。   更可悲的是,他晚年并未获得子孙的充分照顾,或许是形势所迫,也可能因为家族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最终,他孤独地死在曾经辉煌无比的老宅中,屋内空空如也,这种场景比任何文学想象都更具讽刺意味。   从盛宣怀到盛恩颐,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财富的传承从来不只是“留钱”那么简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富不过三代”是宿命,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制度与观念的滞后。   盛宣怀的成功是时代造就的,他能在夹缝中创造价值,但他的后代并没有面对新时代的能力,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去应对社会变革。   个体命运和国家走向之间,从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盛宣怀的浮沉,既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至于盛恩颐的悲剧,也许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旧阶层在新时代中无力转身的缩影。 素材来源:有贝之财与无贝之才——盛宣怀如何攀上仕途顶峰 2023-11-04 11:17·澎湃新闻

0 阅读:56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