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哭死!”,在舰艇开放现场有一位穿着老版水手服的男子,本以为是角色扮演为了拍出好看照片,没想到他竟是一位多年前的海军老兵。 9月的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咸湿的海风卷着人群的惊叹声掠过水面。 北部战区海军的西宁舰和芜湖舰悬挂着满旗,像两座威武的钢铁巨兽静卧碧波。 这是9月24日启幕的舰艇开放活动现场,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排起了长队。 人群中,一位穿着老版水兵服的老人格外惹眼,领口的锚形徽章氧化得发黑,袖口磨出了细密的毛边,深蓝色的面料洗得有些发白。 “这角色扮演也太较真了,连旧衣服都找得到”,旁边有人小声议论,镜头纷纷对准了他。 可当他走到芜湖舰的舷梯旁,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上舰体钢板时,围观者的笑声突然停了。 那双手微微颤抖,眼泪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擦了又流,嘴里反复念叨着“强多了,真的强多了”。 直到现场工作人员上前搀扶,大家才知道,这不是什么角色扮演,而是一位守了十二年海疆的退伍老兵。 这身衣服里藏的不是道具,是他从渤海到南海的青春记忆。 男人姓伍,1999年穿上军装成为海军临汾舰的一名舱段兵,一待就是十二年。 为了这次参观,他前一晚把压箱底的水兵服熨了三遍,腰带系得和当年出任务时一模一样。 “这是当年的礼服,五一、十一才舍得穿一次,退役三十年没敢动过”,伍老兵摸着衣角,声音有些哽咽。 他记得刚入伍时,驱逐舰上条件简陋得难以想象,每人都得备个25升的大塑料桶,专门存自己的淡水。 “省下来的空间装油,能让船在海上多跑两天”。 冬天在甲板执勤,海风刮得脸生疼,饭菜送到手里早成了凉疙瘩,可没人敢喊苦。 最让伍老兵难忘的是那些紧急任务。 有一年台风天,他所在的舰艇接到指令救援遇险渔船,风浪把船掀得左右摇晃,他和战友们在甲板上死死抓住护栏,硬是顶着巨浪把渔民拉了上来。 “那时候总担心装备跟不上,出任务心里没底”,他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舰体上的纹路,像是在触摸当年的风浪。 这次登舰,伍老兵沿着甲板走得特别慢,每看到一处舰载设备就停下来摸一摸。 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舰艇配备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系统,还完成过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时,他突然红了眼眶。 “以前测方位全靠手算,现在这屏幕一看就清楚,真是不敢想。” 更让他激动的是前不久看到的新闻,9月22日海军官宣福建舰成功完成歼-35等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训练,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电磁弹射隐身战机的国家。 那天我抱着手机在床上哭了半天,当年连想都不敢想的技术,现在咱们真的有了。 现场的年轻人被这一幕打动,纷纷主动上前和伍老兵合影。 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感慨,我们平时只看到军舰多威武,从来没想过以前这么难,这些都是他们用青春换的。 人群里有人举起手机录像,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很快被感动填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替我们负重前行”“谢谢你们守住了这片海”。 现场的喧嚣渐渐淡去,可他的眼泪和那句“太幸福了”,却像一颗石子投进每个人心里。 没人再把他的老水兵服当成“道具”。大家终于明白,那件磨破袖口的衣服里,装着的是十二年的坚守,是一代人的奉献,是从“有啥用啥”到“想要啥有啥”的跨越。 就像青岛这三年五次的舰艇开放活动,不仅让人们看见大国重器的硬核实力,更让人们读懂了这些旧军装背后的重量。 那些年吃的苦、流的汗,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眼泪,最终都化作了如今舰艇出海时的浪花,化作了代代相传的坚守。
“真的哭死!”,在舰艇开放现场有一位穿着老版水手服的男子,本以为是角色扮演为了拍
拾九观人间
2025-10-08 10:47:28
0
阅读:47
深沉
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论是现役的还是退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