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一个身份公开后,却轰动了中美两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秋天,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天空格外明净,一个84岁的华裔老人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名字叫陈瑞钿,邻居们记得他是个脾气温和、行动略显迟缓的邮政退休职员。 葬礼那天,来送行的人不多,都是多年相熟的街坊和同事,人们只知道他爱种青菜、准时送信,却没人料到,他的另一重身份在他去世后震动了两个国家。 家人在整理遗物时,从床下拖出一个被尘封多年的铁盒,里面放着几枚旧勋章、一张泛黄的飞行照片,以及一本写满英文与中文混杂笔迹的飞行日志,陈瑞钿的儿子将这些物品交给当地博物馆。 几周后,研究人员在档案中比对出他的名字,确认这位寡言的邮差,正是抗日战争期间击落多架敌机的空军英雄,消息很快传遍中美两国,人们才知道,这位沉默的老人曾经在战火中穿越云霄。 陈瑞钿1913年出生在波特兰一个跨国家庭,父亲来自广东台山,母亲有南美血统,他的童年和普通美国孩子无异,上学、踢球、看露天电影,只是对天上的飞机格外着迷。 少年时他攒下做杂工的零钱,报名乘坐一次短程体验飞行,风从机舱灌进来,他的脸被吹得发烫,目光却紧紧追随着蓝天,从那一刻起,他明白自己想要一生与天空为伴。 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消息震动了海外侨界,报纸上的黑白图片让他彻夜难眠,尽管他在美国有安稳的生活,却始终想着那个未曾见过的祖国。 1932年,他和十几名华裔青年一起报名回国,希望能为中国出一份力,船行一个多月,他们抵达上海,年轻的飞行员们拿着美国飞行执照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军方怀疑他们的训练水平,拒绝接收,钱花光后,几个人只能挤在租界一间阁楼里,靠啃面包度日。 后来陈瑞钿被引荐到广东空军,那里的飞机多是修补过的旧霍克战斗机,发动机经常半天打不着火,训练艰苦,他语言又不流利,只能靠比划和写笔记学习。 即便如此,他每天都坚持在操场边练习射击动作,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他终于迎来第一次实战,敌机群低空轰炸南京,陈瑞钿驾驶战斗机迎头升空,在火光与浓烟中击落一架日机。 那一场空战让他首次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也让他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平静的生活。 此后两年,他在多个战场参战,先后参与南京、武汉和南方沿线的空中作战,一次空战中,敌机从后方开火,子弹击穿机翼,木屑飞进他的眼里,他咬牙坚持操纵飞机,直到击落目标。 另一次在桂林上空,他的战机被击中油箱,整架飞机燃起火焰,他强撑着把机头拉离村庄,随后跳伞逃生,坠落时身体多处烧伤,被农民救起后,他怀里的飞行怀表几乎被烧得变形,那场劫后余生让他右腿留下了终身伤残。 1940年,他被送往美国治疗,经历多次手术才保住性命,医生劝他放弃飞行,他却在康复后加入运输机队,在“驼峰航线”上运送物资,高原气流猛烈,许多飞机失事坠毁,他仍坚持飞行,直到战争结束,1945年,他彻底告别军旅,回到波特兰定居。 此后的半生,他过着近乎隐姓埋名的生活,清晨五点出门送信,冬天骑车时风灌进伤腿,他也不曾请假,邻居的孩子常在他身边跑,他会微笑着递出糖果,没有人知道,这位瘸腿的邮差曾在云端搏命,他不谈战争,不展示勋章,只把那只烧焦的怀表放在书桌抽屉里。 直到他去世后,真相才被揭开,美国空军档案显示,陈瑞钿在1937年至1939年间共击落敌机八架,是第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华裔王牌飞行员。 中国方面也在档案中确认了他的参战记录,中美媒体同时报道这位跨越太平洋的英雄,波特兰市议会决定将他出生的街道命名为“陈瑞钿路”,以纪念这位沉默的飞行员。 邻居们重新回忆起那个早晨总早到十分钟、送信从不出错的老人,人们惊讶于他的平凡,也被他的低调打动,一个年轻时在战火中搏击的飞行员,用余生递送信件、修剪菜园,把一切功绩藏进岁月。 有人说他在天上守护过祖国,在地上守护过生活,那片他曾经拼命守护的天空,依旧在波特兰上方辽阔而明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侨网——华侨陈瑞钿:二战屡立战功 留名美国空军英雄馆
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
如梦菲记
2025-10-08 10:45: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