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西方一直造不出霹雳 - 15 这种级别的 “远程空空导弹”?其实道理很简单,核心就三条,第一条就是西方搞不出 “双脉冲发动机”,因为西方觉得 “双脉冲发动机” 技术复杂度超高,实在难造出来,因此西方重点发力的方向是 “冲压发动机”。 从上世纪末到现在,美国和欧洲在空空导弹技术上一直走的是不同路,美军的AIM-120系列靠改进延寿,从A型到D型,射程提了一点,但核心结构几乎没动过,为了追上中国的霹雳-15,美国早早启动了AIM-260项目,希望打造一种能超越PL-15的新导弹,但几轮测试中暴露出发动机点火控制失灵、燃料分层不稳等问题,导致项目一再延期。 眼看研发陷入瓶颈,美军干脆把舰载“标准-6”导弹改装空射,变成AIM-174B,可这枚导弹重达1.5吨,F/A-18战机挂上去性能大降,欧洲的“流星”导弹走的是冲压发动机路线,靠吸入空气燃烧来节流推进,虽然理论射程接近150公里,但推力受限,速度提不上去,遇到高空高速目标很难追击。 相比之下,PL-15的双脉冲发动机能分两次点火,末段再加速,射程和机动性兼得,这种技术优势让西方感到压力,有人说,西方是真的造不出双脉冲,还是根本没想到这条路? 从技术角度看,双脉冲发动机的难度不在“点火两次”,而在“分层燃烧和时序控制”,要让第二次点火既能精准触发又不炸仓,对燃料配方、隔离材料和温控系统的要求极高,中国在固体燃料复合推进剂上的突破,让导弹能承受长时间高温燃烧而不失稳,而美方在这一块始终卡在燃料老化和耐热材料短板上。 西方更愿意投资冲压技术,是因为它在持续推力和高马赫飞行上理论潜力更大,但实际应用受限太多,比如需要空气流入道,占空间又增加阻力,这对隐身战机来说是天敌,换句话说,他们押错了方向,材料和结构同样是分水岭。 PL-15采用国产高强度碳纤维与陶瓷基复合材料,不仅减重显著,还能承受2000摄氏度以上的气动加热,美欧虽然在材料科学上历史深厚,但军工复合材料的产能有限,很多关键碳纤维还是依赖日本供应,成本高、周期长。 折叠舵控制系统更是体现制造精度,中国能让导弹“收舵入仓”,发射瞬间毫秒级展开,而美欧的设计大多依赖外挂,隐身性能被严重削弱,西方并非完全没有努力,AIM-260还在测试,法国MBDA也在研究“新一代流星”,但路径依赖让他们难以快速转身。 过去几十年,他们的空战理念是靠预警机、信息链和中程导弹协同,而不是追求单枚导弹极限射程,当中国率先完成动力、材料、控制三环突破后,西方突然发现,自己那套体系在高端对抗中不够用了。 真正的差距,不只是导弹能飞多远,而是工业体系能不能支撑这种复杂技术的量产,霹雳-15背后是一整条自动化生产链,而AIM-120D还在靠人工组装,这种代差才是最现实的“技术壁垒”,西方不是不想造,而是被自己过去的成功困住了。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堆钱,而是敢走别人没走的路,你觉得西方能在十年内追上双脉冲技术吗?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全释硬科技丨揭秘霹雳-15导弹精准打击目标的绝招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2评论】【9点赞】
米兰
别乱说带坏人,告诉你个基本知识:飞机需要的风洞为一至十马赫,导弹类(无人飞行器,不考虑人员过载)为三至十马赫,高超音速导弹为十至20马赫(高超音速导弹能飞5马赫突防,但风洞至少要吹十马赫),高超音速再入大气层导弹类需30马赫的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