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保持世界第一!”说出这句话的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锂电池领域奠基

如梦菲记 2025-10-08 09:48:44

“我们一定要保持世界第一!”说出这句话的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锂电池领域奠基人,让中国新能源汽车遥遥领先的大功臣——陈立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一定要保持世界第一。”85岁的陈立泉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中科院物理所的实验室里,阳光斜照在仪器上,他正俯身查看固态电池的性能曲线。   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这样一间实验室里度过,重复着测试、记录、分析的日常,只是他心里始终清楚,这些数字背后,关乎中国能不能在全球新能源格局中挺直腰杆。   陈立泉生在四川的一个山村,那里山高路险,出门就是悬崖,小时候,家里没电,晚上读书只能点一盏煤油灯,灯光忽明忽暗,鼻尖总被油烟熏黑,眼睛常常酸得睁不开。   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电”的力量,是在考高中那年,那场夜考,教室里灯光通明,连桌面的木纹都看得清,他心里第一次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能让更多人用上这样的光,该有多好。   后来学校里用了铅酸电池,电能稳定了,可电池又重又危险,工人衣服被酸液腐蚀的场景,他一直记得,那时候他就暗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造出更安全、更强劲的电池。   1964年从清华大学材料系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工作,那时的研究方向和电池并无关系,直到1976年,他被派往德国访学,命运的转折从那里开始。   一次研究所的开放日,他看到桌上摆着两块电池,一粒只有纽扣大小的氮化锂电池,旁边是一块笨重的铅酸电池,科研人员介绍说,小小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将来可能成为汽车电源。   陈立泉听得心头一震,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要用一生去做的事,他开始钻研固态离子学,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发表了数篇论文,回国后,他主动申请转向锂电研究,从此与这一领域结下半个世纪的缘分。   回国后的条件极为艰苦,实验设备缺乏,他就在废旧仓库里找零件,把不用的仪器拆开重新组装,测量电性能的设备缺零件,他就自己画电路图,接电阻、装线路。   他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三年在国内立足,再三年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1988年,中国第一块全固态锂电池终于诞生,那是一块外壳粗糙的金属片,他接上收录机按下播放键,音乐清晰响起,现场所有人都沉默片刻,随后鼓起掌来,中国的锂电,第一次真正“亮”了起来。   就在他和团队憧憬产业化前景时,1991年日本索尼宣布液态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的消息传来,陈立泉心里发紧,觉得不能再等,液态电池的关键原料是硫化锂,而国内没人生产,他决定自己做。   一次次实验,硫和锂剧烈反应,玻璃管喷射的火花在夜里闪烁,他冒着危险守在炉边,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制成了合格的材料,液态锂电池的难关被攻克。   1998年,他开始建设中国第一条锂电中试生产线,原料自己配,设备四处去借,大型机器搬不上楼,他们就用钢绳吊到四楼,为了保证配方保密,他把关键比例都记在心里。   那年第一批锂电池成功下线,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批量生产能力,也是在这一年,他提出用纳米硅做电池负极,带领团队申请了世界首个专利,这项成果后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让中国的电池技术真正走上国际舞台。   2014年,中国锂电池产量超过日韩,成为全球第一,面对这一成绩,陈立泉没有停下,他开始重新研究固态电池,液态电池能量高但存在安全隐患,他认为中国必须掌握下一代技术。   世界上很多物理学家断言固态电池无法实现,因为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缝隙阻碍了离子通过,陈立泉和团队反复实验,提出“原位固态化”的思路,让电解质在电池内部自然固化,缝隙消失,离子顺畅迁移。   这个突破,让中国在固态电池技术上领先全球,有人问他,这项专利能赚多少钱,他只是淡淡一笑,说国家能用上就够了。   如今他依旧每天早晨八点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桌上堆着厚厚的实验记录本,他戴着老花镜,一页页核对数据,和年轻研究员讨论研究进展。   他的目标始终清晰:2030年新造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2050年实现道路交通全面电动化,他相信,那时的中国,会有更多自己的技术,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速度”。   从煤油灯下的少年,到固态电池的缔造者,陈立泉把一生献给了电与光,他常说,科学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能站在世界最前列。   那句“我们一定要保持世界第一”,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誓言,更是中国锂电产业半个世纪奋斗的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我们一定要保持世界第一!”——人民日报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谢荣新

谢荣新

1
2025-10-08 17:12

[点赞][点赞]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