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绘新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文旅“智”变 这场文旅“智”变不仅席卷城市地标与文博场馆,更渗透到假期出行全链条与城乡文旅各个角落,从出发时的智慧调度到乡村里的科技赋能,从传统习俗的数字化表达再到大数据勾勒的消费新趋势,科技正以更细腻的方式串联起大众的“诗与远方”。 一、智慧服务贯穿出行全流程 假期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与返程高峰,同样被科技赋予了便捷底色。在全国各大交通枢纽,智慧化服务让客流疏导更高效。北京南站启用“AI客流分析系统”,通过站内摄像头实时捕捉旅客密度,在检票口、换乘通道等关键区域设置智能引导屏,动态显示排队时长与最优路线,返程高峰期间将旅客换乘效率提升约30%。上海虹桥站的“数字孪生”系统则提前模拟返程大客流场景,联动地铁、公交调度中心调整运力,通过手机APP向旅客精准推送“高铁+地铁”无缝衔接方案,减少站内滞留时间。 景区服务也实现“从进门到离场”的全流程智慧升级。杭州西湖景区推出“一码通游”服务,游客扫码即可完成预约、购票、导览、停车缴费等操作,AI语音导览还能根据游客停留轨迹,智能推荐周边小众景点与特色餐饮。黄山景区的“智慧气象预警”系统成为“登山指南”,实时监测山体温度、风速等数据,通过景区公众号向游客推送穿衣建议与安全提示,假期期间未发生一起因天气突变导致的游客滞留事件。 二、乡村文旅借科技实现“破圈” 科技不仅点亮城市文旅,更让乡村风光与乡土文化以全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在贵州黔东南肇兴侗寨,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百年前的侗寨,沉浸式观看侗族大歌的起源与传承;田间地头设置的“智慧农耕体验区”,通过传感器实时展示稻田的土壤湿度、作物生长周期,孩子们在AI讲解机的引导下,亲手操作智能灌溉设备,体验农耕乐趣。 浙江湖州的“智慧民宿集群”则让乡村住宿告别“粗放式服务”。民宿内的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客人习惯调节室温、灯光,部分民宿还引入“数字管家”AI机器人,提供景点预约、当地特产代购等服务。假期期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超40%,其中搭载智慧化服务的乡村文旅项目预订量占比达65%,科技成为激活乡村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三、科技与传统节日的“双向奔赴” 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活力。南京夫子庙推出“元宇宙花灯会”,游客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生成专属虚拟花灯,参与线上“赏花灯、猜灯谜”活动,虚拟花灯还能投射到夫子庙的实体建筑上,实现“线上线下同庆”。苏州园林则举办“AR中秋雅集”,游客用手机扫描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就能看到古人赏月、吟诗作对的虚拟场景,感受传统文人的中秋雅趣。 在广东佛山,非遗项目“秋色巡游”融入科技元素,巡游队伍中的“智能舞狮”通过机械传动实现精准动作控制,身上的LED灯带随鼓点变换色彩;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组成巨大的“玉兔捣药”“嫦娥奔月”图案,与地面的秋色表演呼应,吸引超50万游客现场观看,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突破2亿次。 四、大数据勾勒文旅消费新趋势 来自文旅部与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的大数据,清晰勾勒出假期文旅消费的“智”变轨迹。根据携程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文旅消费报告》,包含“VR体验”“智能导览”标签的文旅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210%,“00后”游客对智慧文旅项目的偏好度最高,占比达72%;飞猪平台数据显示,带有“科技+文化”属性的小众目的地订单量激增,如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AR考古体验、甘肃敦煌的数字壁画临摹项目,均进入假期热门预订榜单前十。 “科技赋能文旅,本质是用技术架起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从智慧服务提升便捷度,到科技体验增强参与感,再到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这场文旅“智”变正在重塑产业生态,也让大众在假期出行中,既能感受科技的炫酷,也能触摸文化的温度。国庆文旅 文旅思考 文旅场景创新 文旅智能化 文旅蝶变 文旅数智化 文旅数字活化
科技绘新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文旅“智”变 这场文旅“智”变不仅席卷城市地标与
何时何地何处
2025-10-08 00:31: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