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在全球铁矿石价格下行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竟然单方面对中

文史小将 2025-10-08 00:30:17

澳大利亚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在全球铁矿石价格下行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竟然单方面对中国企业逆势涨价15%且拒绝以人民币结算,这是明晃晃地把中国钢企当成了提款机。 全球铁矿石现货价格已经跌破每吨80美元,而必和必拓却固执地坚持以109.5美元签订年度长期合同,硬生生抬高15%的价格。 这种做法,按理说已经超出了正常商业博弈的范畴,更像是赤裸裸地割韭菜。 澳大利亚皮尔巴拉矿区的开采成本,其实并不高,顶多18美元一吨。 即便加上远洋运输和港口装卸杂费,运到中国港口的成本也不过50美元左右。 过去几年,全球铁矿石供不应求,价格一路走高,矿商随之坐地起价还能说得过去。 可现在全球铁矿石产能早已过剩,供应充裕,现货价格持续走低,必和必拓却依然抱着旧日的垄断思维,企图维持高价出售,明显有违市场规律,也让下游钢厂难以承受。 业内人士直言,这不仅仅是“要价过高”,更像是对买方议价权的公然挑战。 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矿集团)向国内钢铁企业下达通知,暂停从必和必拓(BHP)进口任何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船货,仅允许以人民币结算的现货交易。 这一决定,直接回应了BHP在长期合同谈判中提出的15%涨价要求以及坚持美元结算的立场。业内人士指出,中矿集团此举不仅是对单个矿企的定价挑战,更是一次通过集中采购重塑话语权的战略行动。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市场关注,必和必拓股价应声下挫,投资者情绪紧张。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达“失望与关切”,称这一措施可能扰乱长期贸易合作关系。 但中方态度明确、坚定——采购权和定价权属于买方,企业必须接受市场规则的调整,否则就面临份额被其他矿源瓜分的风险。 在业内看来,这一动作背后有更深层的意图:中国近年来通过整合国内钢铁企业采购力量,建立起集中买方平台,使得长期依赖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开发西非及其他地区矿源,为多元化供应做好准备。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是商业博弈,更折射出中澳贸易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全球铁矿石市场力量平衡正在悄然转移的趋势。 澳大利亚想靠定价霸权牟利? 中方立刻出手,通过指示国内钢铁企业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结算的澳洲铁矿石,顺势转向巴西淡水河谷、俄罗斯等价格更低、合作更灵活的供应商。 这一策略立竿见影,当天澳洲矿企股价暴跌8%,市值蒸发近200亿澳元。 更长远来看,中国的布局并不只局限于眼前。等到2026年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投产,全球铁矿石的供应格局将被彻底重塑。澳洲如果还想像过去那样躺着赚钱,恐怕没那么容易。 类似的策略在稀土领域同样显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掌握全球超过九成的稀土精炼加工能力,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美国的F-35战斗机等尖端装备,没有中国的稀土几乎寸步难行。中方一旦对稀土出口施加管控,对美出口量就瞬间下降了93.3%,彻底把对方置于“卡脖子”的境地。 新能源产业也在重复类似的模式。全球约80%的光伏组件和超过70%的动力电池产自中国,任何国家想推进绿色能源计划,都必须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换句话说,中国在关键资源和产业链上的掌控力,已经让全球供应体系不得不重新排布。 如果说商品和产能的博弈只是前哨战,那么真正的较量,已经悄然转向更深层的金融领域。 在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争端中,中方不仅要求按照现货价格交易,还提出硬性条件:新合同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这直接触碰了澳方坚持美元结算的底线,将单纯的贸易摩擦升级为货币主权的博弈。 而这种趋势并非个例。放眼全球,巴西、阿根廷、沙特等资源大国,都在积极推动本币结算。以中国为中心的一股“去美元化”的暗流,正悄然重塑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

0 阅读:24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