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们家条件很差,兄弟姐妹多,还有一个患有精神失常的大哥,我工资的一半都要拿来补贴家用,我自己也因为长期熬夜写作,身体不是很好…… 梁晓声出生在1949年的哈尔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头。父亲是工厂工人,母亲靠打零工养家,一家七口人挤在小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是老二,上头有个大哥叫梁绍先,下头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哥后来得了精神失常的病,需要家里长期出钱买药,这让本来就穷的家雪上加霜。梁晓声从小就知道家里的难处,1968年高中毕业后,直接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北大荒当战士。那时候他干的活儿不少,割麦子、修电线,还参加边境巡逻,身体练得结实,但脑子一直没闲着,总想着读书的事儿。他在兵团负责写报道和文章,慢慢积累了些经验。 1974年,梁晓声写的一篇发言稿叫《向导》,被复旦大学来兵团招生的老师看中,就这样他被推荐进了中文系。那时候上大学不容易,他珍惜机会,课上认真听讲,课下省吃俭用,只回过一次家。入学没多久,他就因为肝炎住院隔离,但没耽误学习,自个儿在病床上看书。大学三年过去,1977年毕业,他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当编导。那年他28岁,是厂里最年轻的编导,单位还给了他一间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工作稳定了,工资每月42.5元,可他得寄30元回东北老家,补贴父母和兄弟姐妹。大哥的药钱、弟弟妹妹的开销,全靠这些。他自己因为熬夜写东西,落下了胃病和肝病,身体越来越差,到32岁还单身。 1981年7月,梁晓声通过制片厂文学部党支部副书记介绍,和焦丹见面。他直接把自家情况全说了,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大哥精神失常需要吃药,工资一半寄回家,自己身体也不行。焦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家境比他好,但没被这些吓退。她觉得他的负担重,正需要人分担。梁晓声过去相亲过几次,姑娘们一听家庭负担就走了,这次他担心耽误焦丹,劝她别勉强。可焦丹坚持下来,看中他的责任感和才华。她主动去他宿舍帮忙,带东西,整理东西。焦丹父母也认可他的人品,支持女儿的选择。两人就这样处对象,相处过程中,焦丹没娇气,对他好,梁晓声几次试探,她都表示愿意一起面对。 他们相识10个月后,1982年5月在北京登记结婚。没有办婚礼,焦丹用自己的积蓄买棉絮和布料,缝了两条新被子,装了三个箱子的旧物品,坐公交车去了梁晓声的宿舍。那间11平方米的屋子成了他们的家。宿舍没厨房,焦丹在过道搭了个简易台子做饭。她知道梁晓声写作需要安静,练出了15分钟做饭的本领。结婚3个月后,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北方文学》上发表了,那年还得了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他的写作开始有起色。 1983年,焦丹生了儿子梁爽。孩子小,容易哭闹,焦丹为了不影响梁晓声写作,抱着孩子到外面哄睡。饭后她轻手轻脚做家务。梁晓声看着妻子辛苦,也觉得抱歉。1984年,他的作品《今夜有暴风雪》和《父亲》双双得奖,那年被称为“梁晓声年”。单位奖励他一间13平方米的房子,他们一家搬了过去。焦丹把梁晓声的家人当成自家,父母生病时,她骑三轮车带他们看病。母亲去世后,大哥没人照顾,她把大哥接到北京,新房子让给他住,还从老家请保姆照料。弟弟妹妹下岗失业,她把家里的钱寄过去,一年寄了4万多元。 梁晓声一直说焦丹是家里的主心骨,没有她,就不会有他的今天。他的小说《人世间》里郑娟这个人物,就有焦丹的影子。现在梁晓声76岁,焦丹70岁,两人感情还是那么好。梁晓声的写作生涯从北大荒起步,到北京扎根,靠的就是这份坚持和家庭支持。
1950年3月,国军中将吴石被捕,6月,以“叛国罪”被枪毙。在他死后一周,16岁
【1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