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宣布了 2025年10月7日,俄乌双方又各自通报了新一轮无人机攻防战果。 俄军通报称,一夜之间在边境多地拦截184架乌克兰无人机,重点集中在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等区域。乌方则表示,俄方当日发动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共发射152架无人机和2枚导弹,其中88架被成功击落。 数据看似对称,实则“各说各话”。一方强调“我防住了”,另一方突出“我打中了”,战果统计如同镜花水月,难以交叉验证。有网友调侃:“这像不像两个游戏玩家,一个说自己闪避率100%,另一个说暴击80%,可谁也没说地图上到底炸了几个建筑。” 事实上,这类“战报错位”早已成为常态。在现代战争中,信息本身就是武器。发布战果不仅为了震慑对手,更是为了稳定国内民心、争取国际支持。谁显得更“能打”“能防”,谁就能在外交桌上多一分筹码。 而真正改变战场规则的,是无人机的“量产化”与“平民化”。曾经高不可攀的军用无人机,如今在工厂流水线上以极低成本快速组装。部分机型造价仅约5000元,借助民用技术改装,可携带数公斤炸药,实现远程打击。 一位长期关注东线战况的军事博主指出:“现在不是比谁技术先进,而是比谁的工厂不停产。打的是钢铁,烧的是电,拼的是供应链。”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高端机型已引入AI智能识别与光纤图像匹配技术。即便遭遇强电磁干扰或断网,仍能自主识别目标、锁定建筑甚至车辆类型,实现“发射后不管”。有前线视频显示,这类无人机能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绕过障碍,精准命中指挥所或能源设施。 “以前打仗靠人,现在靠算法。”一名退役乌军通信兵在采访中感叹,“你不知道下一秒从哪个角落飞来一架小飞机,它可能已经在天上盯了你半小时。” 能源设施正成为双方重点打击目标。俄罗斯炼油产能因持续袭击损失超40%,影响前线油料补给;乌克兰多地变电站反复遭袭,电力系统不堪重负,冬季临近,断电、断暖风险加剧。 “战争打到现在,早已不是谁攻下一座城的问题,而是谁能扛住下一个寒冬。”一位居住在哈尔科夫的市民在社交媒体写道,“我们不怕警报,怕的是暖气片冰凉。” 这场持续超1300天的冲突,让战争形态彻底改变。无人机从“战略武器”降维成“消耗品”,成本暴跌,但平民代价却未减少。燃油限购、基础设施瘫痪、儿童在地下室上网课……这些才是战争最真实的注脚。 有网友评论:“当战争变成流水线作业,人性就容易被忽略。可每一架无人机落下的地方,都是某个家庭的天塌了。” 技术没有立场,但使用技术的人有。当AI开始参与杀戮决策,我们更应警惕:战争的门槛正在降低,但和平的代价,却越来越沉重。 你怎么看这场“算法与钢铁”的战争?欢迎留言讨论。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