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杜聿明的几个子女,回大陆奔丧,但被蒋经国拒绝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痛哭道:我真想不通。 1981 年 5 月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外,曹秀清手里攥着丈夫杜聿明的遗像,眼泪都哭干了。 她以前是国民党中将夫人,可这会儿啥身份都不在乎了,就想求个最简单的事,让在台湾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回来送孩子爸最后一程。 可台北那边,蒋经国就给了俩字:不准。谁能想到,就为这跨海峡的奔丧请求,杜聿明的遗体在太平间里足足躺了半个月。 从 5 月 7 日去世到 22 日下葬,曹秀清天天等,盼着台湾当局能松个口,盼着能等来子女的消息。 她找遍了关系,通过黄埔同学会发电报,还托女婿杨振宁借着国际媒体帮忙呼吁,连杜聿明的老战友郑洞国、侯镜如都一起写信求情。 可蒋经国自始至终没露面,就让 “外交部” 扔出句话:“杜聿明是‘投共人员’,他子女要出境,得先过‘国家安全审查’。” 明眼人都知道,这 “审查” 就是个借口。杜聿明 1949 年淮海战役被俘后,没走别的路,留在大陆当了政协委员,还总呼吁两岸和解,在国民党眼里,他就是 “变节的人”。 1981 年的台湾,还死抱着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的 “三不政策” 不放,那会儿邓小平刚提出 “一国两制”,蒋经国怕得不行,总觉得要是让杜家子女回大陆奔丧,会被当成 “统战信号”,砸了他 “反攻大陆” 的招牌。 更让人心里发寒的是,杜家子女在台湾的日子早就不好过了。 二儿子杜致勇找工作,到处碰壁;三儿子杜致严更惨,被逼得辍学去开出租车,连基本生活都难保障。 可蒋经国还担心,要是放他们回大陆,会被共产党 “利用” 搞政治宣传,连最后一点人伦亲情都不肯给。 要知道,杜家早受过一次大打击,1956 年的时候,儿子杜致仁因为贷不到学费,绝望之下自杀了,曹秀清一直觉得,这是蒋介石故意打压。到了蒋经国这儿,对杜家的猜忌和冷漠,一点没少。 最后没办法,北京的天气越来越热,太平间里的遗体实在等不起了。5 月 22 日,曹秀清只能含着眼泪,看着杜聿明下葬。 而杜聿明临终前说的 “盼台湾亲友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统一”,终究没能当面传给自己的子女。 这事很快就闹大了,香港《快报》骂台湾当局 “于理不合”,美国《侨报》也说 “政治不该凌驾在亲情之上”。 可蒋经国根本没当回事,他大概没料到,自己这一句 “不准”,没守住所谓的 “政治立场”,反倒让更多人看清了 “三不政策” 有多冷血。 后来,杜家子女在台湾彻底寒了心,1988 年蒋经国一去世,他们就陆续回了大陆。就连 1987 年台湾开放探亲,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场悲剧倒逼出来的改变。 现在再回头看,1981 年那具在太平间里等待的遗体,哪里只是杜家一户的悲剧?那是两岸分裂年代里,无数个家庭的缩影啊。 蒋经国以为守住了政治底线,却忘了最基本的人性。就像杜聿明说的,只有把民族大义放在前头,同胞们才不用再受分离的苦。 可那些被政治隔断的亲情,终究成了历史里一道再也抹不去的伤疤。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杜聿明与女婿杨振宁的曲折相见》荆门日报】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春秋说史
2025-10-07 16:43:43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