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一女子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撞毁,车子还没到手就变事故车,她要求要么退钱、要么换新车,但4S店表示系统显示已完成交付,而且保险已生成,车子是你的了,你得提走,女子气不过找媒体,结局令人唏嘘!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月18日孙女士揣着两年攒下的积蓄,走进特斯拉交付中心,本想着终于能开上梦寐以求的Model Y,可谁能想到,这场喜提新车的旅程,还没开始就戛然而止。 那天,孙女士刚在柜台前核对车辆信息,崭新的白色Model Y静静停在门口,车身闪着光泽,连一丝灰尘都没有。 可就在这一片祥和里,一声刺耳的撞击声打破了气氛,另一辆刚交付的车突然启动,直直撞上了孙女士的新车,车门顿时变形,像是被硬生生掰开,关都关不上,玻璃碎渣撒了一地,那一刻,她连方向盘都还没摸过,心却凉透了。 看到这一幕,孙女士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反应很简单:要么换车,要么退钱。 毕竟新车还没到手就成了事故车,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气,可4S店的态度却冷得出奇。 他们拿出平板,指着后台系统说,交付流程已经走完,保险也生成了,车子从系统上已经算她的了,必须自己提走,再去走保险维修。 那一刻,她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荒唐的陷阱——明明钥匙没拿,确认单没签,怎么就被认定为“车主”了? 事情很快发酵,她找了媒体曝光,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她。 大家都觉得4S店的逻辑不可理喻:手续没走完,车还在店里停着,出了事故却要买家埋单,这说不通。 法律上也有明确规定,动产的风险要在实际交付后才转移,可就在舆论声援如潮的时候,风向突然转变。 4S店放出监控视频,画面里出现了一个细节:事故发生前,孙女士的家人曾经拉开过那扇车门,还没关严实。 这个画面一下子成了4S店推卸责任的筹码,有人开始质疑,车门没关紧是不是导致另一位车主误判,从而撞上去的? 于是网络上的声音不再整齐划一,甚至有人反过来指责孙女士借舆论施压,一桩原本清清楚楚的维权事件,瞬间变得扑朔迷离。 然而,事实并不如表面那么简单。车门到底是谁没关严,为什么系统提前录入“交付完成”,这些环节本就存在争议。 孙女士委屈在心,毕竟26万不是小数目,她也不是为了占便宜,而是觉得这辆车的“新车身份”已经彻底被毁。 将来要是转手卖,哪怕修得再完美,也带着事故车的标签,价值大打折扣,这份损失,谁来弥补? 面对不断升级的舆论和消费者的坚持,特斯拉总部终于给出了解决方案,选项一是接受维修,车门修好后额外赠送三年延保,选项二是再掏一万元,换一辆同配置的新车,但要等上二十五天。 听起来似乎有了台阶,可对孙女士来说,这两个选择都像是烫手山芋。 修车意味着心里永远有个疙瘩,换车又要额外多花钱,本来就已经掏空积蓄,再补一万无疑雪上加霜。 这起事件暴露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所谓的“系统交付”与真实交付之间的错位。 为了冲业绩,有些交付中心会提前录入系统,把车辆算作已交付,从而提高数字。 可在现实里,车主还没拿到钥匙,流程还没走完,一旦发生意外,责任就变得模糊,消费者要维护权益,只能在法律和规则的灰色地带里打转。 更让人心凉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孤例,类似的案例里,法院往往都会认定实际交付才是关键,系统记录不能取代实物交接。 可在现实操作中,企业总是习惯用内部规定来对抗消费者,哪怕这规定与法律相冲突。 孙女士的遭遇最终会怎么收尾,还不得而知。 但这件事至少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买车时别光顾着开心,流程的每一步都得盯紧,确认单、钥匙、交付环节,一个都不能省。 最好全程拍照留证,哪怕显得啰嗦,也比事后陷入拉扯强。 对企业而言,这也是一次反思的机会,交付不仅仅是系统里的一行数据,而应该是一个完整、透明的过程。 消费者交了几十万,不是买一份风险,而是买一份安心,如果连基本的交付规则都不能保障,那再高端的品牌,也会在信任上折损。 当那辆受伤的Model Y孤零零停在交付中心角落时,孙女士的心情恐怕和那扇变形的车门一样,无法复原。车可以修,钱可以再挣,但信任一旦破裂,就很难再弥补。 提车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如今却变成了一场闹心的纠纷。 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应该是谁的问题?孙女士的损失谁来承担?
山东青岛一女子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撞毁,车子还没到
叁号知识局
2025-10-07 16:10: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