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却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在北京中关村的大街上,时间定格在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某个冬天。一次足以撕开历史幕布的相遇,就在这里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一边,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钱学森;另一边,是他曾经无比敬仰的恩师,叶企孙。 这次重逢,撕开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叶企孙作为清华物理系创始人和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辉煌过往,另一个,是他衣衫褴褛、沦落到伸手乞讨的残酷现实。 一个学者在跌入尘埃之后,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而这份遗产,又该如何被后辈接住? 当钱学森看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时,整个人都僵住了。老师的鞋子破得露出了棉絮,双手在寒风中冻得通红,指甲缝里塞满了黑泥,手里却只拎着一个装着两个苹果的塑料袋。 钱学森眼圈一红,内心五味杂陈,刚想上前,却被一声低哑而急促的怒吼钉在原地。 “你走!快走!别管我!”叶企孙认出了他,眼神竟变得凶狠起来,猛力地挥着手,像是在驱赶什么瘟疫。这声驱离,其实是一面盾牌,也是一层面纱。 他因支持学生而被扣上“特务”的帽子,亲眼看着最得意的门生熊大缜被错杀。他太清楚这潭水有多深,这声怒吼,是他能给学生最后的保护。 同时,这也是“大师的大师”为自己遮上的最后一点体面。他宁愿被误解为冷漠无情,也不愿让自己最狼狈的样子,被当年力排众议、破格推荐去留学的学生看到。这决绝的姿态背后,是一个教育家最后的风骨,一堂无声的、关于尊严的课。 钱学森没有走。他选择了悄悄跟在后面,看着老师用讨来的、皱巴巴的几张零钱,买了一个烤红薯,在寒风中狼吞虎咽。 那一刻,他彻底看穿了老师所有故作坚强的伪装。同情之情,如白驹过隙般短暂;责任之担,似巍峨高山般长久。 短暂的同情易逝,长久的责任难卸,当以责任为引,勇毅前行。钱学森把瞬间的震惊,转化成了一场持续的救赎。 他开始四处打听,然后动员其他学生和朋友,悄悄集资,为老师的生活费添砖加瓦,还为他租了个像样点的住所。这已经不是一次性的施舍,而是一场旨在恢复恩师生活与尊严的“工程”。 物质层面的显著改善,宛如一把炽热的火种,成功点燃了精神世界那簇灵动的火苗,促使人们在富足的物质基础上,开启对精神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叶企孙开始重新翻阅物理书籍,甚至为年轻人解题,那个学者的灵魂,正在慢慢回归。 这份来自学生的守护,最终在1972年5月得到了官方的回应。北京大学恢复了他的教授职务,月薪涨到350元,还分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直到1975年,对他的审查才算正式画上句号。 叶企孙的最终遗产,并非他个人晚年的凄凉,而是他用一生心血浇灌出的那座科学家“集体丰碑”。1977年,他带着一身伤病离世,遗物除了几箱写满公式的笔记和教案,别无他物。 然而,在这背后,站着华罗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一众科学巨匠。他们以非凡智慧与坚韧毅力,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推动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一个足以撑起中国科学半壁江山的名字列表。 1976年的春节,吴有训、钱伟长等老友学生围坐在他身边,追忆往昔,叶企孙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这份精神的火焰也从未熄灭。他去世后,追悼会来了两百多人,绝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 他们,恰似穿透岁月迷雾的悠扬钟声,是叶企孙风骨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回响,于时光长河中久久回荡。 主要信源:(清华大学——叶企孙:不能不提的一个人)
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7 15:51:00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