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上海一男知青为了回城,抛弃了农村妻子,分别时,妻子哀求地说:“带着我吧!”男知青却头也不回的走了,没想到留给自己的却是终身悔恨……[无辜笑] 五年前白晓峰刚到皖北农村时才18岁,第一次下地干活就中了暑,是李云用井水给他降温,又端来自家的绿豆汤,那时候知青点分的口粮不够吃,白晓峰常常饿得头晕,李云就把自己碗里的窝窝头分给他一半。 冬天屋里没有取暖设备,白晓峰的棉袄破了好几个洞,李云借着煤油灯的光,用粗布给他缝补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白晓峰醒来,看见补好的棉袄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针脚密密实实的。 1975年春节两人在村委会登记结婚,白晓峰用攒了半年的工分换了一床印花被单,李云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两个人就算成了家,婚后李云每天五点起床做饭,保证白晓峰出工前能吃上热乎的,晚上回来再晚,桌上也摆着温好的饭菜。 那三年白晓峰其实过得还算踏实,每天和李云一起下地,一起吃饭,晚上就着昏黄的灯光说说话,有时候他甚至想,要是政策一直不变,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也行。 但1978年返城政策一出来,白晓峰立刻去大队开证明,李云没拦他,只是默默准备他爱吃的菜,把他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直到他收拾行李那天,李云才问出那句话。 白晓峰知道带不走她,上海的户口卡得严,农村媳妇根本进不了城,再说他回去住的是父母的房子,一家五口挤在两间屋里,实在没地方安置她,但这些理由他一句都说不出口,只能选择逃避。 回上海后白晓峰进了一家机械厂当学徒工,凭着肯吃苦加上有些文化底子,五年后升到了车间主任,1985年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对方是本地姑娘,父母有单位分的房子,1987年儿子出生,一家人搬进了新分的两室一厅。 日子过得挺顺当,但白晓峰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每次遇到从农村回来的老知青,他都会打听李云的消息,听说她一直没再嫁,领养了邻村一个没人要的女婴,靠着几亩地和做些零工过日子。 白晓峰几次想写信,又怕妻子看见,想寄钱过去,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就这么拖着拖着,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2001年白晓峰退休,儿子也工作了,他跟妻子说要回老插队的地方看看,妻子没多问就同意了,白晓峰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又雇了辆三轮车,总算找到了那个村子。 村里变化挺大,原来的土路铺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盖了新房,白晓峰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李云家,推开院门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正在喂鸡,白晓峰喊了声“李云”,她转过身盯着看了半天,才认出来。 李云没说什么,转身进屋倒了杯水递给他,屋里收拾得很干净,墙上挂着白晓峰二十多年前的照片,相框的玻璃擦得锃亮,白晓峰掏出带来的两万块钱,李云摆摆手不要,指着院子里刚盖好的二层小楼说,女儿女婿在镇上开店,收入不错,她现在不缺钱。 两个人坐了一会儿,也没说几句话,临走时李云送他到村口,忽然问:“当年你走的时候,我就站在门口,你为什么连头都不回一下?” 白晓峰一下子就蹲在了地上,他知道自己当年确实狠心,但没想到这件事李云记了二十多年。 回到上海后,白晓峰把那张旧照片和一双李云给他缝补过的袜子收进抽屉最里面,每次翻出来看,都觉得欠了李云太多,现在李云生活安稳,他反而更觉得愧疚,如果当年李云过得很惨,他或许还能用钱弥补一些,但她靠自己把日子过好了,他什么都补偿不了。 上山下乡那一代人,很多都有类似的经历,有些知青回城后跟农村的爱人断了联系,有些把孩子留在农村再也没管过,有些至今不敢跟家人提起那段往事,那个年代的选择,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还有很多无辜的人跟着承受代价。 白晓峰用回城的机会换来了稳定的工作和城市户口,但失去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想弥补也晚了。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了心里真不是滋味,那个年代的选择太艰难了,但抛弃妻子的行为真的不可原谅。” “李云真是个善良又坚强的女人,一个人把孩子带大还盖起了新房,反而过得比那个知青更踏实。” “那张照片摩挲得发白太戳心了,她等了一辈子啊……幸好最后有了孝顺的女儿,好人有好报。”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样的故事在我老家也有好几个,都是时代的悲剧。” “凭什么回城就要抛弃妻子?说到底还是自私,用一辈子后悔也是该的。” “现在看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很多知青为了返城离婚,甚至是办假离婚,最后弄假成真。” 如果你是白晓峰,当年会怎么做,会选择带妻子回城面对一切困难,还是觉得独自返城是无奈但必然的选择?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1978年上海一男知青为了回城,抛弃了农村妻子,分别时,妻子哀求地说:“带着我吧
轩叔观察
2025-10-07 15:28: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