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中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别看现在油气合作热火朝天,一旦俄乌战争结束,

天天纪闻 2025-10-07 14:48:04

关于俄罗斯,中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别看现在油气合作热火朝天,一旦俄乌战争结束,普京转身就把能源卖回欧洲,我们怎么办?   这种担心其实有点多余。2023年中俄油气贸易额同比增长41%,而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较战前暴跌70%。   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根本转向与欧洲能源市场的永久性调整,并非简单的"转头就能回去"的选择题。   俄罗斯新版《2050年前能源战略》已给出明确答案,这份历经3年修订的纲领性文件,将"以亚洲替代欧洲市场"作为核心目标。   战略中提出加速"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与远东管网互联互通,2024年该工程已进入关键阶段,投产后对华管道气输送能力将从每年300亿立方米提升至980亿立方米。   这种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具有不可逆性——天然气管道建设周期长达10年以上,单条管道投资动辄数百亿美元,俄罗斯不可能在建成后闲置转而依赖欧洲市场。   更关键的是,战略设定的2030年天然气出口目标中,对亚太地区管道气占比将从当前的20%跃升至53%,而对欧洲仅维持在34%,即便"有限恢复供气",规模也远不及战前水平。   欧洲这边早已不是当年的市场格局。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启动"能源独立计划",2024年其LNG进口量中俄罗斯占比已从2021年的40%降至9%,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卡塔尔等新供应方。   更具决定性的是欧洲的法律与政策壁垒——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正式生效,俄罗斯油气若要重新进入欧洲市场,需额外支付每吨27欧元的碳关税,这直接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   德国、意大利等传统俄能源进口国已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北溪管道被炸后,德国新建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年处理能力达3000万吨,这些设施专门适配大西洋彼岸的LNG,与俄罗斯管道气系统并不兼容。正如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的,欧洲能源市场的"去俄化"已形成惯性,2030年前难以逆转。   中国的能源安全布局从来不是单押一注。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中,俄罗斯占比19%,中东地区仍占43%,中亚和非洲分别占14%和11%,这种多元结构本身就是风险缓冲带。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2024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占比已达42%,每年减少原油消费约8000万吨。更重要的是,中俄能源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双方已建立人民币结算的能源贸易体系,2023年人民币结算占比达35%;   在技术合作层面,中俄联合开发的北极LNG项目虽受制裁影响,但核心技术已实现本土化替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数据显示,其LNG生产线的国产设备率已从2022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68%。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绝非俄罗斯单方面可以轻易割裂。   即便出现最坏情况,中国也有充足的应对空间。早在2022年,中国就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为期30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已具备每年300亿立方米的输送能力;   在东南亚方向,中缅油气管道的年输油能力达2200万吨,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   中国还在加速扩建LNG接收站,2025年前将新增10座接收站,总处理能力提升至每年1.8亿吨,这意味着即便俄罗斯对华供气出现波动,中国也可通过国际LNG市场快速补位。   事实上,2024年全球LNG现货价格已降至俄乌战争前的水平,充足的市场供应为中国提供了灵活调整的空间。   说到底,能源合作的本质是利益交换的平衡。俄罗斯需要稳定的市场消化其5.4亿吨的原油年产量和未来超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能,而欧洲市场已无法恢复往日规模;   中国需要多元、稳定的能源供应支撑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合作获得能源定价权的话语权。   这种互补性不是短期政治考量可以颠覆的。中国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担忧俄罗斯"转身",而是继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的目标若能如期实现,届时对进口油气的依赖度将下降至60%以下。   同时深化与俄罗斯在能源深加工、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将单纯的资源贸易升级为产业链协同,这才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根本之道。毕竟,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务实的利益纽带远比短期的政治猜测更具确定性。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