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公开承认: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将失去部分领土! 2025年9月底,库列巴在TSN电视台节目里聊战局结束路径,直言不讳地说,乌克兰可能没法全拿回失地。 库列巴的表态本质上是实力失衡下的无奈现实。当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无法支撑领土完整诉求时,历史上那些"认怂"的案例就会成为镜鉴,芬兰1940年的遭遇就是最典型的参照。 当年苏联凭借压倒性军事优势发动冬季战争,芬兰虽浴血抵抗三个月,但最终还是在《莫斯科和平协定》中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等10%领土和20%工业产能,这种"用土地换和平"的模式,如今正以相似的逻辑在乌克兰身上显现。 本质上,领土问题的核心从来都是实际控制能力。美国国务院2024年11月的报告明确指出,俄罗斯目前实际控制着克里米亚全境以及顿涅茨克、赫尔松、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州的部分地区。 这种控制不是临时驻军,而是系统性的治理渗透——在占领区推行俄罗斯法律、发行卢布货币、更改教育体系,甚至通过非法公投搞"事实吞并"。 就像当年苏联在芬兰割让领土上建立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一样,俄罗斯正在用时间换空间,把军事占领转化为行政管辖,这种现实对乌克兰而言比国际法理上的"主权所有"更具冲击力。 战场态势的僵持是迫使乌克兰面对现实的直接原因。从2022年全面冲突爆发到2025年,战线在第聂伯河两岸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对峙格局。 乌克兰虽然在2023年获得了西方提供的豹2坦克、海马斯火箭炮等先进装备,但反攻始终未能突破俄罗斯精心构建的防线,尤其是在扎波罗热州的钢铁厂区域和顿巴斯的煤矿地带,双方陷入了拼消耗的拉锯战。 俄罗斯凭借能源出口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在炮火密度和兵员补充上仍占据优势,而乌克兰的人力资源已接近枯竭,征兵年龄不断下调,甚至出现了征召60岁以上男性的情况。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完全收复失地"从军事目标逐渐变成了政治口号。 国际援助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压缩了乌克兰的谈判空间。虽然美国和欧盟在冲突初期承诺"支持乌克兰到底",但到2025年,西方内部的分歧开始显现。 美国出现"援乌疲劳症",共和党议员多次提议削减对乌军事拨款;欧盟各国也面临能源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压力,对持续输血乌克兰的意愿有所下降。 这种援助缩水的趋势,直接反映在乌克兰军队的装备补给上——2024年下半年以来,西方承诺的武器交付延迟率超过40%,防空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的库存已降至警戒线。 反观俄罗斯,通过与伊朗、朝鲜等国的合作,获得了大量无人机和炮弹供应,这种不对称的后勤保障能力,让乌克兰在谈判桌上不得不做出让步。 更关键的是,大国博弈的逻辑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联合国大会虽然多次通过决议承认乌克兰领土完整,谴责俄罗斯的吞并行为,但这种道义支持缺乏强制力保障。 就像1940年芬兰在国际联盟获得同情却得不到实质援助一样,乌克兰如今也面临着类似困境——西方国家既不想让俄罗斯轻易获胜,也不愿冒着与俄罗斯直接冲突的风险全力介入。 这种"有限支持"的策略,决定了乌克兰不可能获得彻底击败俄罗斯的军事资源,只能在"收复部分领土"和"长期战争"之间做出选择。库列巴提到的"芬兰案例",本质上就是这种大国博弈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国内民生的压力也让乌克兰政府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代价。持续三年多的冲突已造成乌克兰经济崩溃,基础设施损毁率超过30%,农业出口下降60%,近1500万人口流离失所。 根据世界银行2025年的评估报告,乌克兰重建需要至少7500亿美元,而其年度GDP仅剩下战前的40%。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正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全民抗俄,逐渐转向对和平的渴望。 2025年8月乌克兰民间智库的调查显示,已有4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部分领土损失以换取停火",这一比例比2023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这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为政府考虑领土让步提供了潜在的民意基础。 当然,库列巴的表态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已经放弃抵抗,而是展现了一种务实的谈判策略。 说到底,国家主权从来不是一张写在纸上的宣言,而是需要用实力捍卫的现实存在。芬兰当年的妥协换来了70多年的和平发展,乌克兰如今面临的选择本质上也是一样——是为了法理上的完整继续流血,还是为了现实的生存做出让步。 库列巴那句"不是支持者但必须面对现实"的表述,恰恰道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处境:不认命,但也不得不认命。
泽连斯基对俄罗斯放话称;停火谈判可以,但条件是俄罗斯必须赔偿一万亿美元,作为在战
【14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