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修墙、约旦驱逐、科威特拒之门外,加沙停火后,超十万哈马斯成员及家属的容身之处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7 11:51:23

埃及修墙、约旦驱逐、科威特拒之门外,加沙停火后,超十万哈马斯成员及家属的容身之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哈马斯眼看就要垮了,以色列对加沙城的包围圈也基本收紧,但一个更头疼的问题浮出水面:那超过十万名与哈马斯沾亲带故的人,未来去哪儿? 这不仅仅是遣散两万不到的武装人员那么简单,算上家属,这是一个庞大而棘手的群体。他们正掉进一个无底的漩涡,被身份、政治和现实三把大锁牢牢困住,既回不了家,也找不到远方。 这群人可不是铁板一块,贴个“武装分子”的标签太简单了。里面有真正拿枪的,有管行政的,有搞后勤的,更有大量什么都不知道的无辜家属。 别说外人,就连以色列自己都承认,想把这里面谁是谁给捋清楚,根本办不到。这种身份上的模糊性,对任何一个潜在的接收国来说,都是一颗定时炸弹。 周边的阿拉伯兄弟们不是没给过机会,但历史的伤疤实在太疼了。当年约旦好心收留了几十万巴勒斯坦难民,结果巴解组织反客为主,在约旦境内搞事,甚至策划颠覆国王和首相。 那场冲突最终以约旦的大规模镇压收场,这个教训谁敢忘?所以今天约旦的态度异常坚决:绝不再开这个口子。 类似的剧本在别处也上演过。黎巴嫩接收难民后,南部地区长期被武装控制,成了内战的导火索之一。科威特更是在海湾战争后,因为部分巴勒斯坦人站队伊拉克,战后一怒之下把境内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都赶走了。 这些血淋淋的往事,让所有邻国都明白,这绝非冷漠,而是基于国家安全的理性选择。 于是,这十多万人,现在成了国际舞台上一个谁都不敢接的烫手山芋。特朗普政府倒是提过一个“20点计划”,听着挺美,说给自愿离开的哈马斯成员开个安全通道,可往哪儿走呢? 一个愿意接收的国家都没找到。他那套“美国接管加沙、推动外迁”的思路,更是直接触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遭到集体抵制。 阿拉伯国家积极谋划,提出一项530亿美元的重建计划。其核心主旨清晰明了,即“让巴勒斯坦人留居故土”,展现出对巴勒斯坦人民安稳生活的深切关怀。这就很尴尬了,这个方案的出发点,恰恰和“为哈马斯关联群体找个新家”背道而驰。更何况,停火协议八字没一撇,以色列也不同意,计划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 指望欧洲?更不现实。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口头上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一提到接收难民,全都沉默了。他们自己国内因为难民融合问题已经吵翻了天,哪还有余力去接纳一个风险系数如此之高的群体。 究其深层次缘由,在阿拉伯国家的阵营里,并无一国甘愿为以色列“排难解纷”,皆对其困境持旁观之态,无意伸出援手。埃及和沙特都公开谴责以色列设立“自愿移民事务局”、想把加沙人迁往非洲的政策。 他们担心一旦开了接收的口子,就等于变相成了以色列“强制迁移”政策的帮凶。为此,埃及在边境上修建了比以色列那边还要严密的隔离墙,态度不言而喻。 那么,回家呢?对这十多万人来说,“故土”这个词,听起来无比心酸。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加沙大部分房屋都被炸毁,水资源供应量只有战前的四分之一,超过三十万慢性病患者连救命的药都找不到。就算他们能回去,面对的也是一片废墟和极度匮乏的生存条件。 留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煎熬。他们还将持续生活在以色列的安全排查和高压管控之下,永无宁日。 说到底,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哈马斯成员,他们最朴素的愿望,无非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这个最基本的渴望,恰恰是眼下最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信息来源:中东战地手记|两年战火,“家”已成为加沙人遥不可及的奢望——新华网 | 2025年10月06日 13:26:39

0 阅读:32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