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18日,地下党员李维嘉接完头,正要回家,一个小姑娘却偷偷朝他摆手,

玉尘飞啊 2025-10-07 11:43:22

1948年4月18日,地下党员李维嘉接完头,正要回家,一个小姑娘却偷偷朝他摆手,他意识到出事了,赶紧转身离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个站在李维嘉家门口的小姑娘叫张小梅,是李维嘉邻居家的帮工孩子,平时负责挑水照看家务。 那天早上,李维嘉刚在乱葬岗与联络员石达开完成《挺进报》稿件的交接,返家时远远瞧见张小梅脸色发白,藏在门后拼命摆手。 李维嘉心里一紧,立刻佝偻身子混入赶集人群,扮成拾荒者拐进小巷。几乎同时,几名军统特务从墙角闪出,扑向他刚才停留的位置—只差一步,他就落网了。 当时的重庆正处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国民党特务机构“保密局”在城内布下天罗地网,而地下党内部却因叛徒接连出现危机。 就在李维嘉遇险前两周,市委书记刘国定和副书记冉益智相继被捕叛变,供出了大量同志的信息。 特务头子徐远举亲自带队,按名单展开大搜捕。李维嘉的住址早已暴露,敌人埋伏在他家周围,只等他自投罗网。 张小梅的警示并非偶然,她清晨挑水时听见特务嘀咕“抓李老师”,机灵地蹲守在路口,用三天前李维嘉教她的“虎穴”暗号(左手扯袖右手虚晃)成功截住了这场灾难。 脱险后的李维嘉,第一个念头是保住《挺进报》的火种。这份创刊于1947年7月的油印小报,是重庆地下党的“喉舌”,每期从几百份扩增到上千份,像匕首直插敌人心脏。 李维嘉冲进一家破茶肆,借昏暗灯光写下密信:近日江水暴涨,望弟速买舟东下……落款用了江竹筠两岁儿子“彭云”的名字。他托菜贩转交《挺进报》负责人陈然,催促立即转移。 但陈然从未见过李维嘉笔迹,对陌生落款生疑,加之正赶印最后一期报纸,他决定完成工作再撤离。两天后特务破门而入,陈然在印刷机前被捕,最终牺牲于渣滓洞。 李维嘉没有停下脚步,他扮成商人直奔肉铺,将卷成细条的情报塞给卖牛肉的“刘师傅”。 这位刘师傅正是地下党员刘镕铸,负责《挺进报》发行。接到警报后,刘镕铸当场烧毁文件,刮掉胡子换上西装,假借“出城进货”连夜突破封锁,将叛徒名单和党员信息送抵上级组织。 而李维嘉选择留在重庆,换上破衣抹泥扮乞丐,穿梭在街头用暗号通知同志转移。 他跑遍全城,帮几十人伪造身份、安排路线,直到确认大部分同志安全撤离,才烧光所有文件,深夜登上北行列车向上级汇报。 重庆地下党曾因盲目乐观付出代价,1948年前后,川东临委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试图快速扩大势力,却因低估敌人力量接连失败。 时任领导王璞甚至宣称“革命成功只需三个月”,导致行动冒进,《挺进报》从内部传阅改为向国民党机关寄发,直接引发特务大规模清查。 被捕的党员们在渣滓洞白公馆用生命总结出“狱中八条”,第一条就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这里“腐化”指的不是贪污,而是领导班子脱离实际、独断专行。 烈士江竹筠在牺牲前直言:不要以为组织是万能的,我们还有许多缺点。 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惊险故事,而是用生命书写的启示录。那个摆手的小姑娘张小梅,后来消失在人海,再无记载。但她的机警与李维嘉的果断,保住了重庆地下党的核心血脉。 李维嘉活到99岁,晚年仍清晰记得1948年那个傍晚。他曾说:地下工作就像走钢丝,信任和警惕缺一不可。 而今日重读这段历史,最震撼的或许不是谍战情节,而是普通人的勇气如何扭转危局。一个帮工孩子的手势,一位报童拿报纸的左右手变化,甚至肉铺屠夫剁肉的节奏,都成了无声的生死信号。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山城暗夜—《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之一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