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敢对中国开战吗?说出来可能不信,印度不光是敢,而且还非常想,因为印度人普遍认为打得过中国。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主流媒体就开始疯狂渲染对抗情绪。军政高官们轮番上阵指责中国,专家学者也跟着煽风点火,把民众的对华情绪往极端里推。到后来,抵制中国App、限制中国投资这些操作接连上演,整个印度社会都弥漫着一股强硬的氛围。 这种氛围慢慢固化成了一种集体认知。2025年环球舆情中心的调查显示,超七成中国受访者都觉得印度的反华情绪已经过度。但印度那边不这么看,他们把这种情绪当成了“民意”,政客们更是借着这股劲儿给自己的强硬政策背书。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认知还和印度的大国野心绑在了一起。印度一直想当南亚的霸主,甚至想在全球舞台上和中国平起平坐。他们把中美博弈看成了自己的机会,觉得冒犯中国付出的代价,远比从美国那里拿到的好处少。这种算盘让印度在对华态度上越发大胆。 他们的自信还藏在对军事力量的误判里。印度这些年确实砸了不少钱买装备,从俄罗斯的战机到美国的导弹,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政客们拿着这些进口武器四处炫耀,给民众画了个“军事实力强大”的大饼。 可很少有人提,印度自己的军工体系根本撑不起这份野心。航母造了十几年还没形成战力,战机天天摔,潜艇能自己炸了自己。这些糗事被印度媒体有意淡化,反而把边境局部的兵力部署吹成了“压倒性优势”。 中国民众对印度军力的看法截然相反。环球舆情中心的调查显示,近六成中国人不觉得印度军事能对中国构成威胁。1962年自卫反击战的记忆太深刻,加上印度军工那些笑话般的新闻,让中国人很难把印军当回事。 但这种轻视恰恰给了印度误判的空间。印度觉得中国的“无视”是底气不足,他们看不到中国的军工体系有多完整,也没算过中国的兵力投送能力。有匿名军事专家就提醒过,边境上印度确实能摆更多部队,但中国能靠强大的基建和运输,短时间内补齐任何缺口。 美国的怂恿更是给印度的野心添了把火。为了牵制中国,美国一直在全方位拉拢印度。军事合作、经济援助、国际场合的站台,这些好处让印度觉得自己有了靠山。他们觉得有美国在背后撑着,中国不敢真的动硬。 这种误判让印度在边境上不断试探。他们总想着制造点麻烦,既能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又能从美国那里换更多好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胡仕胜就说,印度不太可能发起全面对抗,但肯定会在边界问题上时不时搞事情。 可印度没算清楚另一笔账:中印经济的绑定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近半数中国受访者都知道印度经济太依赖中国,这个事实印度政客们却总想回避。他们抵制中国商品时,受伤的其实是印度本土的经销商和依赖中国零部件的工厂。 2025年的调查里,还有46.1%的中国人支持和印度搞经济合作。这说明中国民众分得清民间交流和政治分歧,但印度那边却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最后只会反噬自己。 更关键的是,印度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低估了中国的底线。中国民众对边境问题的态度很明确,89.1%的人都支持武力自卫反击,一半人更是强烈支持。这种共识是印度从未真正读懂的力量。 印度的敢和想,本质上是认知错位催生的幻觉。他们被媒体渲染的情绪裹着,被政客画的大饼喂着,被外部势力的怂恿推着,一步步把自己的判断带偏了。 他们忘了,现代战争拼的不是口号和情绪,是工业体系,是后勤保障,是综合国力。中国的军工能自己造航母、造隐形战机,印度的武器却要靠全世界采购。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断了补给的印度根本耗不起。 他们也忘了,中国从来不是怕事,只是不想有事。中国的克制是基于战略考量,不是实力不足。那些边境上的基建、快速部署的部队,都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底气。 所以说,印度的“敢”和“想”,更像是一场自我催眠。他们活在自己构建的认知里,看不到现实的差距。这场催眠或许能撑住一时的野心,但真要跨过战争的红线,醒来只会是惨痛的代价。 信源:环球舆情中心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中印关系”主题公众调查(2025年8月发布)
印度敢对中国开战吗?说出来可能不信,印度不光是敢,而且还非常想,因为印度人普遍认
史鉴奇谈
2025-10-07 11:02:11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