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美国今日正式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由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额外费用。 美国政府郑重宣告,将对由中国企业持有、运营或建造的所有船舶,每净吨收取14美元的费用,这一举措对于众多全球航运公司而言,意味着运营成本将显著攀升,给其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虽然美国海事安全计划(MSA)下的船舶、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少数几类船只能够豁免这项收费,但整体影响不容忽视。 乍看之下,这一决定似乎出人意料。但背后其实是美国长期以来对本国造船业竞争力下降的深刻忧虑。 这一收费措施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美国长期贸易战的一部分。从关税、技术制裁到如今的航运领域,特朗普政府以来的贸易政策已经将“竞争”扩展到几乎每一个环节。 以一艘7万吨净吨、能装1.3万个标准箱的集装箱船为例,从2025年起,这艘船单次靠港的费用将激增至350万美元,到了2028年,这一费用预计将升至980万美元,相当于整船货物价值的15%左右。 全球航运巨头,如马士基和达飞海运等,迅速反应,将中国造船的船舶从美国航线中撤除,转而使用日韩船厂的船只。 这些船只的数量和质量虽能在短期内满足需求,但美国造船业的“复兴”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短期内,美国可能会获得更多订单,但长期来看,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本质并未改变。 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航运博弈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中方真正采取反制措施,那么美国的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将首先受到冲击。尤其是像洛杉矶和上海这样的全球航运枢纽,任何一方的限制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物流阻塞,甚至造成整个产业链的混乱。 根据美国港口协会的预测,如果这项措施持续到2028年,美国港口吞吐量将下降8%,预计损失将超过200亿美元。此外,进口商品的价格可能上涨3.2%,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 中国的中远海运就果断削减了美西航线的运力,转而开辟了中国-中东-非洲的新航线。这一举措不仅分流了货物,也让中方在全球航运布局中占据了更多话语权。 与中国的反应不同,欧盟并未参与美国的单边行动,反而有一些船舶公司选择逆势而为。比如,德国赫伯罗特公司就与中国船舶集团签订了20艘集装箱船的订单,显然不愿与中国造船业“断交”。 与此同时,尽管日韩船厂从中受益,承接了一些被转移的订单,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也并不足以应对如此庞大的需求。 日韩船厂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虽然它们的船舶建造技术在全球航运市场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产能的限制使得它们无法迅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未来,世界各大经济体将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的争夺。而美国的“振兴造船业”计划是否能够成功,仍然值得观察。 这不仅影响全球贸易链条,也让全球航运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在这场博弈中,虽然中国暂时处于被动局面,但凭借强大的造船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其长远影响依然不容小觑。无论是全球航运市场的重新洗牌,还是中美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升温,都需要各方理性应对。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美国公布针对中国船只征收费用最新细则!)
梅根·马克尔在巴黎亮相后,引发皇室新的担忧,宫廷顾问急跳脚!她来了,她带着“苏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