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07 10:31:22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 可霹雳 - 15 不一样,它的双脉冲发动机就像给导弹装了 “两档油门”,第一次点火先把导弹推到 200 多公里外的空域,这时候燃料还剩一半,等雷达锁定目标要逃跑时,第二次点火突然启动,燃料瞬间爆发推力,导弹一下子就加速冲上去,不管目标怎么扭都躲不开,这就是它能打这么远还这么准的秘诀。 西方早年也不是没听说过双脉冲技术,甚至美国在 “标准 - 3” 防空导弹上还用过类似的设计,但那玩意儿是防空导弹,个头大得很,发动机能有 100 多公斤重,推进剂就占 70 公斤,压根塞不进空空导弹的狭小弹体里。 他们一开始觉得把这技术缩小到空空导弹上不难,结果试了几次才发现,难的不是缩小尺寸,是怎么解决两次点火的 “配合问题”,什么时候点第一次火,什么时候点第二次火,差个几毫秒都不行;而且第一次点火后,燃烧室里温度能到几千度,中间的隔离层得扛住这高温还不能变形,同时剩下的燃料还得安安稳稳待在舱里,不能因为第一次点火的震动乱晃,不然第二次点火要么点不着,要么直接炸膛。 他们当时觉得冲压发动机是捷径,因为这玩意儿不用带氧化剂,靠吸入空气当助燃剂,燃料装得更多,理论上射程能更远。比如欧洲六国从 1997 年就联合搞 “流星” 空空导弹,一开始吹得震天响,说要搞出射程 150 公里的 “超远程导弹”,结果这一搞就搞到 2016 年才勉强挂在瑞典的 “鹰狮” 战机上,前前后后花了 19 年,比原定计划多了快 10 年。 更尴尬的是,这导弹的 “远程” 水分大得很 —— 冲压发动机有个天生的毛病,得导弹先有一定速度才能启动,低速的时候就是个 “摆设”,而且高空空气稀薄,吸入的氧气不够,发动机推力直接掉一半。 有资料显示,“流星” 导弹在 1 万米以上的高空,实际有效射程也就 90 公里左右,跟 AIM-120C 没差多少,连霹雳 - 15 的一半都不到;而且它还特别 “挑环境”,要是遇到复杂的电磁干扰,发动机很容易熄火,之前欧洲空军试射的时候,就有一次导弹飞出去没两分钟,发动机就停了,最后只能自毁,闹了个大笑话。 这边欧洲的冲压导弹还在掉链子,美国也急了,因为他们发现霹雳 - 15 列装后,自家的 AIM-120C 已经跟不上了,这才想起要搞对标霹雳 - 15 的 AIM-260 导弹,目标就是用双脉冲发动机,射程也提到 200 公里。 可美国这波属于是 “临时抱佛脚”,从 2017 年开始研发,2021 年第一次试射就出了问题 —— 导弹刚飞起来,第一次点火倒是成功了,可准备第二次点火的时候,燃料舱里的推进剂因为第一次点火的震动全晃散了,结果点火时直接把发动机烧炸了,碎片撒了一地。 后来又试了两次,要么是时序控制出问题,第一次点火和第二次点火间隔太长,导弹都快飘到目标跟前了才启动,没追上;要么是隔离层扛不住高温,第一次点火后就变形了,把燃料舱堵死,第二次根本点不着。直到现在,AIM-260 还没完成定型,美国空军自己都承认,至少要到 2026 年才能小批量列装,这比霹雳 - 15 晚了快 10 年。 其实西方也不是没能力搞双脉冲发动机,就是当初太自信,觉得冲压发动机能轻松搞定远程问题,结果走了弯路。 比如他们早年在材料上其实有积累,能造出扛高温的合金,但没想着用在双脉冲发动机的隔离层上;在控制系统上,他们的微型芯片精度也够,可没花心思去研究两次点火的时序匹配。 等他们发现冲压发动机的固有缺陷解决不了,回头想搞双脉冲的时候,咱们已经通过无数次试车,把隔离层材料、燃料稳定性、时序控制这些难题全攻克了 —— 就拿燃料来说,咱们研发的复合推进剂,第一次点火后就算震动也不会结块,第二次点火时燃烧效率还能保持 90% 以上;隔离层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扛几千度高温跟玩似的,变形量连 0.1 毫米都不到。 说白了,西方这波就是技术路径选错了,一开始觉得双脉冲难就绕着走,结果把冲压发动机的路走死了,等想回头追双脉冲的时候,咱们已经把技术壁垒建起来了。 现在他们的 AIM-260 还在实验室里炸发动机,咱们的霹雳 - 15 都已经衍生出改进型了,射程还能再提几十公里,这差距可不是短时间能补上的。毕竟导弹这东西,不是光有想法就行,得靠一次又一次的试车积累数据,西方之前欠的账太多,现在想赶上来,怕是没那么容易。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