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表示,大陆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把台湾说成是中国一部分,这样“吞并”台湾“主权”,是“境外敌对势力”,在两岸关系不断紧张的情况下,这位台湾领导人竟发表这样的言论,把对岸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还称对方想要吞并台湾的主权,这到底是出于政治手段,还是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这番话出自赖清德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的一系列讲话延伸,早在他上任之初就多次喊出“互不隶属”的说法,还在公开场合强调过“中华民国在台湾落地生根”。 今年,他更进一步,直接在法律和政治层面把大陆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动恢复军事审判制度,试图强化国安管控,这种表述让外界高度关注,因为台海局势本来就敏感,稍有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经济与大陆联系极深,贸易出口、青年就业、商贸交流都与对岸挂钩,如果政治紧张升级,最先受影响的往往是企业和基层民生,那么问题来了,这类言论究竟是选举操作还是有更深层的考虑? 赖清德的做法并不是单纯的口头喊话,他在话语里强化了对抗的标签,等于把对岸从“竞争对手”推向了“敌对方”,这种定性会对政策走向产生实际作用,比如在军事预算、国安法律、教育宣传上,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强调“防御外敌”。 但看清背景就会发现,这更像是一种政治牌,在岛内民众最关心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时候,喊出“敌对势力”容易快速凝聚支持,却无法真正解决凤梨卖不出、工厂订单减少、青年找不到工作这些现实难题,岛内的基层民众其实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关系一旦僵住,最先被波及的是手里攥着生意的人,而不是坐在高位做决策的人。 两岸本来有大量正常的交流,像台青赴大陆创业、台商投资、两岸婚姻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纽带,如果人为把关系拉到“敌我对立”的程度,不仅让这些渠道受阻,还可能让台湾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收紧。 大陆市场本来就是岛内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出口口岸,突然失去或者缩小,会让很多中小企业直接关门,岛内青年就业机会更少,社会焦虑感就会放大,赖清德的言论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政治红利,但长远来看,风险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战略角度去看,他这样讲话可能是在回应岛内对安全的焦虑,把对岸描绘成威胁,用来合理化更高的军费和更强的国安管制,可是这种逻辑一旦走得太远,就可能把台海带入更难以挽回的对抗轨道。 大陆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强调一个中国框架下的问题解决,如果台湾方面不断用“敌对”来描述,就可能让对岸采取更激烈的反制手段,军事演习和外交施压都会随之升级,长此以往,台湾的处境只会更加被动。 对台湾普通人来说,他们想要的其实是能安心生活,有稳定收入,能出海打鱼、能把农产品卖出去,能有更宽广的市场去创业,政治口号听起来很振奋,但落到现实里没有带来温饱和安全感,那就是空的。 赖清德把大陆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看似是维护“主权”,但真正承受代价的还是普通百姓。 一句话总结,政治人物喊出的每一句口号,都是一颗石子丢进台海的水面,涟漪最终会打在百姓的生活上,真正的智慧,不是用语言制造隔阂,而是让两岸之间的联系维持最基本的稳定,你觉得赖清德这番话,是出于选举策略,还是他真的打算把两岸推向更深的对抗?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国台办:赖清德将“中国”与“台湾”对立是不折不扣的“台独”分裂主张
台陆委会前副主委赵建民撰文警告赖清德:在中美变局下,台湾战略调整刻不容缓。他认为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