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罕见刊发批评长文 犀利点评歌剧《红高粱》三大硬伤 光明网近日刊登署名贲小集的评论文章,对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歌剧《红高粱》提出尖锐批评。这篇长达160分钟的歌剧被指“剧本松散、音乐失衡、主题错位”,与前期媒体一片赞誉形成鲜明对比。 剧本结构崩塌。文章直指莫言不具备戏剧编剧能力,全剧前半场100分钟纠缠于九儿、余占鳌、刘罗汉、凤仙的“狗血四角恋”,后半场60分钟仓促转入抗日剧情,如同“叙说戏而非演戏”。关键情节如八路军收枪、余占鳌投匪等线索沦为“结构瘤疤”,叙事逻辑支离破碎。 人物塑造苍白。剧中角色依靠观众对小说、电影的预设想象支撑,实际塑造干瘪空洞。九儿仅“抗婚”一场展现性格,却最终未成功反抗;余占鳌气死单扁郎并占据其家产的情节,被批“价值观混乱”。罗汉、凤仙等角色更被质疑存在意义,死亡场景逻辑难以自洽。 音乐与舞台呈现割裂。作曲家郭文景虽尝试融合戏曲与民歌,但被批评音乐元素杂糅,从理性审慎滑向“偷懒放任”,甚至直接搬用快板书。舞台设计同样失败——密集高粱地布景挤压表演空间,顶部斜置圆屏多媒体内容被指“低级图解”,导演调度失却灵动。 争议焦点:抗日标签与价值观偏差。评论强调,剧中“硬贴抗日英雄标签”反而暴露主题空洞,将土匪行径美化成民族大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为戏剧而戏剧”的处理,使得原著中野性生命力沦为“温吞的酒”。 网友呼声促成媒体转向? 此前舆论对《红高粱》几乎一致褒扬,此次光明网主动刊发批判性评论,被视作对民间质疑的回应。有观点认为,媒体应当警惕对名家作品的无原则追捧,真正回归艺术评价的本位。 交锋:艺术探索还是底线失守? 支持者认为歌剧需要创新勇气,反对者则斥其“浪费民族题材”。当创作者沉迷形式实验而忽视精神内核,是否还能承载“红高粱”应有的热血与尊严? 读者们如何评价这次批评声音?是时候重新审视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导向了。
光明网罕见刊发批评长文犀利点评歌剧《红高粱》三大硬伤 光明网近日刊登署名贲小集
俊青聊天下
2025-10-07 07:53:41
0
阅读:3
大牛
戴花帽小心扭了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