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网今天(10月6日)写道:“黄仁勋警告,中国在芯片开发上只比美国‘落后几纳秒’。英伟达对BBC表示:‘竞争无疑已经到来。’” 黄仁勋的论断基于中国在人才储备、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上的多重突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群体,每年超400万相关领域人才进入市场。华为昇腾910B芯片已实现单卡算力达256 TFLOPS,接近英伟达A100的80%,且通过自研CANN框架摆脱CUDA依赖。这种技术追赶速度印证了黄仁勋“几纳秒差距”的比喻——在AI推理场景中,华为系统延迟仅比英伟达方案高0.3毫秒,相当于光在真空中传播30厘米所需时间。 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产业链重构。2025年中国晶圆厂12英寸产能占比达28%,中微公司5nm刻蚀机已获台积电认证。长江存储的晶栈3.0技术使3D NAND闪存I/O速度提升至2400MB/s,接近国际旗舰产品水平。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中国芯片自给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5%,特别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实现70%国产化。 英伟达的应对策略凸显地缘经济博弈本质。H20芯片虽性能缩水(FP16算力仅148 TFLOPS,较H100下降72%),但通过软件优化使部分AI任务效率反超原版。其在中国市场95%的份额仍具战略价值,而研发中的GB300芯片将采用chiplet技术,单封装集成2000亿晶体管,试图建立新标准。这种“有限开放”策略本质是维持技术代差的同时获取中国市场超额利润。 个人观点:芯片竞争本质是创新生态的较量。中国在应用层已实现局部突破,但EDA工具、光刻机等底层技术仍存短板。黄仁勋的“几纳秒论”既是对中国进步的认可,也暗含技术威慑。真正的突破需构建“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商业应用”的闭环,而非单纯追求制程数值。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非对立,正如英伟达通过CUDA生态绑定全球开发者,中国亦需培育自主技术标准与开发者生态。
BBC中文网今天(10月6日)写道:“黄仁勋警告,中国在芯片开发上只比美国‘落后
寡之
2025-10-07 06:55: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