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看似赢了全局,为何害怕哈马斯成最大赢家?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明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7 00:27:35

内塔尼亚胡看似赢了全局,为何害怕哈马斯成最大赢家?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明明在加沙局势中几乎实现了所有目标,却始终被不祥预感笼罩,甚至直言“没什么值得庆祝”。他最担心的不是战场失利,而是哈马斯悄悄成为这场冲突的最大赢家——这样的担忧,真的只是杞人忧天吗? 巴勒斯坦哈马斯代表团在10月5日抵达埃及,计划于次日在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与以色列代表团展开间接谈判。谈判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还专门发出严肃警告,称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哈马斯将面临“彻底消灭”的结局。 从表面看,以色列占尽上风:美国提出的20点和平提议处处偏向以色列,军事行动中更是把加沙炸得满目疮痍,怎么看都是妥妥的“最大赢家”。可内塔尼亚胡偏不这么想,他的忧虑藏在谈判的核心议题里——人质交换。 按照谈判框架,以色列要释放一批巴勒斯坦人,才能换回被哈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质。可这批被释放者绝非普通民众,而是哈马斯的“核心力量”:有哈马斯著名领导人阿巴斯·赛义德,有手握军事指挥权的哈桑·萨拉迈,还有精通爆破技术的阿卜杜拉·巴尔古提,连法塔赫突击队指挥官马尔万·巴尔古提也在其中。 这些人都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灵魂人物”,当年以色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们抓捕入狱,如今却要亲手放归加沙。内塔尼亚胡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人一旦回到巴勒斯坦,用不了多久就能重新拉起一支抵抗武装。 就算改个名字,不再叫“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威胁半分不会减少。相当于以色列亲手给对手“输血”,这样的交换,赢了人质回家,却可能输掉未来的安全,他怎么能不焦虑? 内塔尼亚胡想要的从来不是“暂时的平静”,而是“绝对的安全”“永久性的安全”。可加沙当前的局面,恰恰把这条路堵死了。以色列的军事进攻几乎将整个加沙炸成废墟,200多万加沙民众中,绝大多数人失去了家园、亲人或生计。 在他们眼里,以色列不再是“自卫的国家”,而是带来灾难的“敌人”。这种仇恨不是口头抱怨,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伤痛——孩子失去父母,老人失去住所,年轻人失去未来,这些记忆不会随着时间淡化,反而会成为未来抵抗的火种。 内塔尼亚胡何尝不明白这一点?他知道,只要以色列一天不真正平等对待巴勒斯坦人,加沙的仇恨就会一天不消散,未来的冲突不过是“按下暂停键”,迟早还会爆发。 右翼势力占据主导,对巴勒斯坦的强硬政策成了“政治正确”,这样的困局,让他看不到永久安全的希望。更让内塔尼亚胡坐立难安的,是以色列正在失去全世界的支持。 曾经,以色列凭借“自卫”的名义,在国际社会占据道义高点,欧美国家大多站在它这边。可如今,局势彻底反转:整个欧洲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大部分国家的民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向,街头抗议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游行此起彼伏。 发展中国家更是一致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过度打击”,认为其违反国际法。以色列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孤立”——联合国会议上,批评以色列的决议总能获得多数支持;国际媒体的报道里,加沙的惨状取代了以色列的“受害者形象”。 甚至一些美国盟友也开始私下呼吁以色列“停火止战”。内塔尼亚胡清楚,失去道义支持的后果有多严重:未来以色列再遭遇安全威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声援会越来越难;经济上可能面临更多制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张。 这样的“赢家”,赢了一时的军事优势,却输掉了长期的国际生存空间,又有什么值得庆祝的?有人可能会问,以色列明明在军事上碾压哈马斯,怎么会怕对方成为赢家?其实,哈马斯的“赢”,从来不是靠军事上打败以色列,而是靠“民心”和“持久抵抗”。 加沙民众对以色列的仇恨,成了哈马斯最坚实的“后盾”;被释放的核心成员,成了哈马斯重建力量的“种子”;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成了哈马斯争取同情的“武器”。反观以色列,看似赢了战场,却把自己逼进了“安全悖论”。 越想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安全,越会激起更多仇恨,反而越不安全;越想通过释放人质展现“人道主义”,越会给对手输送力量,反而埋下更多隐患。内塔尼亚胡的不祥预感,正是源于这种“看似赢了,实则在输”的困境。 说到底,内塔尼亚胡的忧虑,本质上是对“以暴制暴”逻辑的绝望。他以为靠炸弹能炸出安全,靠强硬能换来和平,却忘了冲突的根源从来不是“哈马斯的存在”,而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长期的不平等、不公正。 加沙的200万民众不是“麻烦”,而是需要被正视的“人”;哈马斯的抵抗不是“单纯的恐怖主义”,而是复杂历史矛盾的产物。如果内塔尼亚胡始终看不到这一点,就算暂时达成了谈判协议,就算释放了人质,他的不祥预感也不会消失——因为只要仇恨还在,哈马斯就永远有“赢”的可能,而以色列的“安全”,也永远只能是镜花水月。

0 阅读:3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