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曼昱和孙颖莎打球,最有意思的不是输赢,是赛场边的声音。明明都是中国姑娘,都是要为国争光,可现场加油声像装了偏心阀,齐刷刷往孙颖莎那边倒。 但王曼昱好像听不见似的,该怎么打还怎么打,最后稳稳拿了冠军。这事儿让人想起一句话:真正的高手,能把外界的噪音,变成自己的背景音。 很多人觉得这次王曼昱顶住压力是偶然,其实早在2021年全运会,她就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场面。 当时东京奥运会刚结束,孙颖莎因为“萌妹战神”的形象圈了一大波粉,全运会女单决赛现场,喊“莎莎加油”的声音能掀翻屋顶。王曼昱站在对面,热身时眼神都没飘一下。 我记得有个镜头特别戳人,第三局比分咬到10-10平时,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浪差点盖过裁判的报分声,王曼昱却低头擦了擦汗,抬头时眼里只剩球台。最后她4-0赢了,赛后采访说“早就习惯了,观众喊谁都正常,我只盯着球就行”。 到了2022年世乒赛,她又遇到类似情况。半决赛对陈梦,现场更偏向奥运冠军陈梦,决胜局9-9平时,连裁判都下意识顿了顿,怕她受影响。可王曼昱还是那副淡定样子,最后一个正手进攻得分时,她只是轻轻握了下拳,好像刚才的压力根本不存在。 这两年她就是这么过来的,不是第一次在“掌声少”的赛场赢球,这次夺冠,不过是把过去的韧性又拿出来罢了。 为啥大家更爱喊莎莎加油?不是王曼昱不够好,是两人的“圈粉节奏”不一样。 2020年东京奥运会是关键节点。当时孙颖莎是P卡选手,临时补位上女团,打伊藤美诚时又凶又稳,赢了还咧嘴笑,一下子就火了。那段时间,她的社交媒体粉丝从几百万涨到上千万,连商业活动都排到了半年后。 反观王曼昱,那时候更专注于训练。有教练说过,东京奥运周期,王曼昱每天比队友多练1小时体能,连吃饭都抱着技术分析表看。她不是不圈粉,是把圈粉的时间,都花在了磨球拍上。 还有个细节很真实,2023年两人一起参加活动,孙颖莎身边围着一堆要签名的粉丝,王曼昱就在旁边安静站着,有人递本子过来,她也会认真签,但从不会主动凑镜头。这种性格差异,让孙颖莎的人气先跑了一步,也让现场加油声有了偏向。 数据更直观,2024年两人交手5次,王曼昱3胜2负略占优,可莎莎的赛事弹幕互动量,是王曼昱的1.8倍。这说明人气和实力是两回事,就像班里的好学生,有的擅长活跃气氛,有的只默默考第一。 其实国乒以前的“德比战”,没这么明显的“一边倒”。2019年马龙对樊振东,现场也偏向马龙,但大家会喊“马龙加油”“小胖加油”,声音此起彼伏,不会让一方冷场。 2023年新加坡大满贯,陈梦对孙颖莎,两人都是奥运冠军,现场加油声基本持平。赛后话题都在讨论“陈梦的反手”“莎莎的正手”,没人纠结谁的掌声多。 这次争议不一样,有人把“不喊曼昱加油”和“寒门”挂钩,有人说“支持莎莎就是带节奏”,反而把简单的比赛复杂化了。 我记得王曼昱赛后采访说“每次和莎莎打都能学到东西”,她没提掌声的事,也没抱怨什么。其实球迷该明白,看国乒比赛,最好的状态不是只给一个人加油,而是为每一个好球鼓掌——不管是莎莎的快攻,还是曼昱的防守反击。 王曼昱用实力证明,掌声多少不影响输赢。但下次再看她们打球,要是能多喊几句“曼昱加油”,是不是更好?王曼昱
看王曼昱和孙颖莎打球,最有意思的不是输赢,是赛场边的声音。明明都是中国姑娘,都是
惜陈谈娱乐
2025-10-06 23:48:45
0
阅读:38
顺应自然
孙颖莎什么时候是奥运冠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