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军队上阵能打北约和乌克兰,朝鲜工人后方能昼夜不停生产“天竺葵”无人机。乌军总

史鉴奇谈 2025-10-06 21:02:05

朝鲜军队上阵能打北约和乌克兰,朝鲜工人后方能昼夜不停生产“天竺葵”无人机。乌军总参谋长安德烈·格纳托夫少将称,有超过2万朝鲜工人,正在俄罗斯的鞑靼斯坦生产“天竺葵”远程攻击无人机。   这波工人的到来,刚好踩中了俄罗斯最急需的节点。此前俄方"天竺葵"产能一直拉不上来,2024年平均每天才造10架,根本跟不上前线消耗。但2025年数据直接翻盘,如今日产量已飙升到100架,是去年的四五倍之多。   没人会怀疑这群工人的能力。东亚产业工人的精细和高效是出了名的,朝鲜工人更是在本国严格的工业体系里练出了硬功夫。他们上手"天竺葵"的组装流程极快,毕竟这款源自伊朗"见证者-136"的无人机,其零部件生产对他们而言不算难事。   对比之下,俄罗斯此前招来的中亚工人就显得吃力不少。那些需要精准对接的线路和部件,中亚工人往往要反复调试,而朝鲜工人能一次性搞定。鞑靼斯坦工厂的老技工都承认,同样一条生产线,换朝鲜工人值守,日产出能多划出近三分之一。   工资是吸引他们的硬通货。每月800到1000美元的收入,对朝鲜工人来说诱惑力十足。这笔钱在当地能支撑起体面的生活,更别说干满一年带回家的积蓄,足够让全家过个富足的年。而且俄方给的待遇很实在,没有像有些国家的中介那样层层盘剥。   他们要忙活的工厂分量不轻。这座位于鞑靼斯坦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的厂房,被俄媒称作"全世界最大的攻击无人机工厂",里面摆着数十条生产线,连最核心的发动机都能在厂内直接组装。   现在的工厂早已不是此前的冷清模样。数百台设备连轴运转,测试场里每天都有新组装的无人机升空试航。俄罗斯红星电视台曝光的画面里,"天竺葵-2"能从行驶的皮卡上直接发射,而操作这些测试流程的,不少是戴着蓝色工帽的朝鲜技术人员。   产量暴涨的背后,是他们昼夜不停的付出。工厂实行全天候轮班制,两条700米长的生产线从不停歇。朝鲜工人适应了这种高强度节奏,他们很少请假,对工艺标准的遵守更是严苛到极致。   这波人力支援,本质是朝俄军事合作的落地。早前金正恩和普京在北京阅兵式期间见面时就放话,只要俄罗斯有需要,朝鲜都会提供帮助。如今朝鲜防长专程访俄,更是把这种合作推向了更深层次。   西方情报机构看得很明白,俄罗斯无人机产能的结构性突破,朝鲜工人功不可没。"Military Watch"网站甚至提到,实际抵达俄罗斯的朝鲜熟练工人可能多达2.5万人,他们直接扛起了"天竺葵"量产的大梁。   这些无人机很快就会奔赴前线。"天竺葵-2"能携带50公斤弹头,飞行半径直达2000公里,是俄军远程打击的主力。乌克兰境内的工厂、机场和军事设施,都是它们的目标。   现在俄方的野心更大了。他们计划把"天竺葵"的日产量进一步提升到500架,这意味着朝鲜工人的队伍可能还会扩大。毕竟前线的消耗摆在那,多一架无人机,就多一分压制对方的底气。   有人发现,朝鲜的支援不止于工人。韩国情报部门早前就预测,朝鲜可能向俄罗斯部署6000到10000人的军事力量,目前已有部分朝鲜军人驻扎在库尔斯克地区,俄方称他们在从事除雷工作,同时也在接受俄方培训。   这种"前线+后方"的联动模式,让西方颇为头疼。北约和乌克兰原本盼着俄罗斯弹药耗尽,现在看来这个愿望越来越遥远。那些从鞑靼斯坦工厂下线的无人机,正源源不断填补俄方的消耗缺口。   对朝鲜工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但他们的双手,实实在在地搅动了战场的平衡。每一架经他们之手组装的"天竺葵",都在悄然改变着俄乌战局的走向。   而对俄罗斯而言,这些工人带来的不仅是产能,更是打破西方制裁封锁的底气。在军工生产领域,人的作用从来都是最关键的变量,这2万朝鲜工人,恰恰成了那个最关键的变量。   信源:俄罗斯国防部2025年10月2日消息,俄防长会见朝鲜国防相,双方就军事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塔斯社对相关会晤及朝俄军工合作动态进行了详细报道。

0 阅读:54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