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突然在公开场合抛出一句重磅话,说俄方愿意让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大国一块来给乌克兰的安全打包票,这话一出口,各国目光转向了东方大国,想知道中国会怎么接招。 俄乌冲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22年2月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境内,主要原因是北约东扩被视为对俄罗斯安全的直接威胁,而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对抗,乌克兰丢失部分领土,俄罗斯也面临经济制裁和军事消耗。在此期间,多次和平谈判尝试失败,例如2022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会谈,双方一度讨论乌克兰保持中立并获得外部保障,但领土争端导致协议流产。冲突升级后,西方国家持续提供军事援助,美国主导供应先进武器系统,欧洲国家跟进,这让俄罗斯感到核心利益受损。历史经验也影响当前动态,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中,美国、俄罗斯和英国承诺保障乌克兰安全以换取其放弃核武器,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这些承诺未能履行,导致信任危机。2025年,美国、乌克兰和欧洲代表在白宫会议上探讨组建多国部队并采购美国装备,这直接刺激俄罗斯做出回应,推动多极化国际秩序的努力。 拉夫罗夫作为俄罗斯外交的核心人物,其职业生涯从联合国基层岗位起步,通过多边协调积累经验,为本国争取空间。担任外长后,他扩展与新兴大国的合作,强调全球多极格局。在冲突中,他经常通过媒体传达立场。2025年8月20日,在莫斯科对媒体的表态中,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共同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些国家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本身。他指出,这种保障必须基于平等,不能将俄罗斯排除在外,并回顾2022年伊斯坦布尔谈判草案,当时俄罗斯同意乌克兰中立、不加入北约,由第三方担保,但领土问题阻断了进程。拉夫罗夫批评西方白宫会议试图单方面组建部队,忽略俄罗斯关切。他强调,类似于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失败经验不能重演,任何新框架需确保所有方平等参与。这一提议显示俄罗斯对西方的不信任,同时试图拉拢中国作为伙伴。中国从冲突开始保持中立,未参与制裁,而是推动对话。2023年中国提出的12点和平倡议聚焦停火、谈判和尊重主权,俄罗斯认可,但美国和乌克兰认为模糊,未要求撤军。中国还参与其他地区调解,展现影响力。 西方对拉夫罗夫表态的反应迅速,华盛顿和布鲁塞尔通过内部讨论评估,未预料俄罗斯直接邀请中国。英国和法国更倾向北约框架,不愿俄罗斯介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美国访问时推动加速加入北约,但俄罗斯视此为红线。欧洲国家担心被边缘化,组织协调立场。安全保障概念历史悠久,但布达佩斯备忘录失效后,乌克兰寻求类似于北约集体防御的机制。俄罗斯此举旨在分担压力,借中国影响力平衡西方。中国作为安理会成员,其回应强调包容谈判,未明确同意或拒绝。情报分析显示,中国权衡加入可提升地位,但风险包括冲突升级需承担义务。不加入则可能影响中俄关系。这一声明牵涉全球格局,俄罗斯推动打破西方主导秩序。过去几年,战场技术应用频繁,俄罗斯通过能源贸易维持经济,乌克兰依赖援助支撑。谈判若重启,中国角色关键。 拉夫罗夫声明后,中国外交部回应希望各方参与,早日制定和平方案,未直言加入担保。西方情报评估中国立场,计算责任负担。俄罗斯继续外交,推动多极秩序。欧洲领导人表达对俄罗斯诚意的疑问。特朗普团队称普京同意保障,但拉夫罗夫强调俄罗斯参与,凸显分歧。欧洲探索“意愿联盟”保护乌克兰,可能派兵,但俄罗斯反对。普京与特朗普会晤后讨论保障,细节差距明显。俄罗斯坚持基于2022年伊斯坦布尔草案,乌克兰需中立、非核,由安理会成员担保,包括俄罗斯。欧洲外交官视此为拖延,克里姆林宫避免普京与泽连斯基直接会面,质疑后者合法性。欧洲大国会见特朗普和泽连斯基,重申保障,但细节模糊。美国不愿派兵,欧洲考虑地面力量。冲突持续,前线技术对抗不断。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突然在公开场合抛出一句重磅话,说俄方愿意让中国、美国、英国、法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06 20:58: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