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10月5日报道,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已进入第四年,但过去几周俄罗斯加大了空袭力度,并重点打击能源基础设施。 冲突进入第四年,东北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切尔尼戈夫州,正承受着最猛烈的打击——本周的轰炸不仅炸断了当地的能源供应,连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都陷入暂时断电的危机,这座曾见证核灾难的场所,再度被推到风险边缘。 10月4日晚的夜空,成了乌克兰多地的噩梦。泽连斯基直言,俄罗斯发动的联合袭击堪称“饱和打击”:超过50枚导弹呼啸而至,近500架攻击无人机组成黑压压的蜂群。 利沃夫、扎波罗热、哈尔科夫、赫尔松这些熟悉的地名,连同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苏梅、敖德萨、基洛夫格勒一起,全被拖入战火。这种几乎覆盖乌克兰全域的空袭,绝非临时起意的报复,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 谁都能看出,俄军这是把“系统性消耗战”和“战略施压”玩到了极致。战术层面的搭配堪称“精打细算”:“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当“尖刀”,“天竺葵-3”无人机作“肉盾”,一高一低的组合把成本与效率拿捏得死死的。 几百架无人机铺天盖地冲过来,哪怕被击落大半也不心疼,毕竟单架成本远低于防空导弹,摆明了要用“蜂群战术”耗光乌军的防空弹药。乌军的拦截率本就不足30%,面对这种打法更是捉襟见肘,防线被撕开缺口成了常态。 导弹则趁虚而入,专挑能源和交通设施下手。发电厂被炸停摆,铁路枢纽被摧毁,直接引发连锁反应:乌军的军工生产彻底停工,坦克装甲车没了零件补给,炮弹子弹也断了来源。 前线的物资输送效率暴跌60%,士兵的防寒衣物、食品药品都堵在路上,寒冬未至,后勤先垮了一半。这种打法有多狠?就像钝刀子割肉,不追求一时的战场突破,却能一点点磨掉乌克兰的抵抗底气。 战略上的算计更是藏着多层深意。切尔尼戈夫州被重点“照顾”绝非偶然,这里是基辅东北方向的门户,就像守护首都的“盾牌”,俄军猛轰此地,既是要砸开进攻基辅的通道,更是要敲山震虎——炸弹的冲击波能波及波乌边境,北约会不会出手? 这个问题被直接摆到了桌面上。9月底曾有俄军导弹误中波兰驻乌使馆,即便这是北约国家外交设施首次被直接波及,北约也只是温和谴责,连集体防御条款都没启动,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恐怕让俄军摸清了几分底线。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因空袭断电,只能靠柴油发电机维持安全系统运转,一旦燃料耗尽或设备故障,后果不堪设想。全世界都清楚核泄漏的可怕,俄军偏偏把这个“定时炸弹”摆出来,明摆着要把核安全风险变成施压国际社会的筹码:你们要是逼得太紧,谁也没法保证不会出意外。 对乌克兰来说,这场空袭简直是“雪上加霜”。冬季的脚步越来越近,能源设施被摧毁意味着“电力寒冬”已成定局,普通民众要在黑暗和寒冷中过冬,医院、供暖系统都可能因断电瘫痪,民生底线不断被突破。 军事上的困境更直接,前线缺补给、后方缺装备,即便西方承诺的战机正在陆续到位,可飞机不能当发电机用,也没法瞬间修复被炸断的铁路,基础设施损毁的连锁反应,短期内根本无解。 泽连斯基急着和北约秘书长、芬兰总统等盟友通话求助,可电话里的承诺,终究难敌现实的窘迫。这场“去电力化”打击,本质上是在测试两条底线:一条是西方援乌的决心,另一条是北约的集体防御红线。 俄罗斯很清楚,乌克兰的抵抗离不开西方输血,一旦能源设施持续瘫痪,西方要承担的援助成本会几何级增长,那些本就对援乌态度摇摆的国家,会不会率先打退堂鼓? 而北约的反应更关键,从之前对领空侵犯的“口头警告”,到对使馆遇袭的“温和回应”,俄军正在一点点试探这个军事联盟的容忍极限。俄外长拉夫罗夫早放话在先,“任何针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都将遭到果断回应”。 这种强硬表态背后,是对长期化冲突的准备。俄军摆明了要打“消耗战”,用持续的空袭拖垮乌克兰,拖疲西方,等到冬天彻底冻结战场,局势可能会朝着更不利于乌克兰的方向倾斜。 而国际社会推动停火的外交努力迟迟没有进展,这场冲突的外溢风险正像寒冬的冰雪一样不断蔓延——能源危机、核安全隐患、地区局势动荡,每一个都可能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 冲突进入第四年,战场上的胜负早已不是唯一的焦点。俄军的全域空袭,既是军事打击,更是战略博弈的棋局。乌克兰在民生与军事的双重困境中挣扎,西方在援助成本与安全责任间摇摆,北约在集体防御与避免直接冲突间权衡。 这场博弈的结局尚难预料,但有一点无比清晰:当导弹瞄准能源设施,当核安全被当作筹码,受伤害的终究是普通民众,而冲突长期化的阴影,正笼罩在更多人的心头。
彭博社10月5日报道,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已进入第四年,但过去几周俄罗斯加大了空袭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6 17:27:33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