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鹰派分析员看完福建舰电弹起飞歼-35视频后,憋不住发了六个字:“O.M.G. 好球。”
当一位常年研究中国反介入战略、曾对中国航母持保留意见的美国前潜艇指挥官,在社交媒体上用一句“O.M.G.好球”来评价福建舰的弹射视频时,这六个字所引爆的能量,远远超过了任何长篇大论的分析报告。
这声惊叹之所以如此震撼,因为它戳破了一层窗户纸。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技术验证,而是一个立体的、高度成熟的作战系统,正以一种超乎预料的速度成型。
这声“好球”,其实打在了三个关键的得分点上。
首先是硬核的技术整合能力。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技术,其核心价值远非仅用 “将舰载机弹射升空” 这一单一动作就能概括。
它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智能调节那股磅礴的推力,既能温柔地送走轻型无人机,也能将三十多吨重的空警-600预警机稳稳托上天空。
鲜少有人注意到,一套先进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正悄然运作,为这一切提供着核心动力支持。
更让人咂舌的是,当美国的福特号还在为F-35C上舰磨合时,中国的歼-35已经一步到位,成了全球首款公开完成电磁弹射的第五代舰载机。
这种应用层面的反超,可不是弯道超车,更像是在新赛道上直接领跑。
德国专家甚至从画面中扒出了弹射指挥室的细节,发现那是一套全玻璃化的智能控制系统,这意味着底层的设计逻辑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
当歼-35的制空、歼-15T挂载8吨弹药的远程打击,以及空警-600提供的800公里探测圈组合在一起时,一个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已经清晰可见。
其次,是人与机器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默契。视频里,甲板上那些“黄背心”的动作,每一个手势、每一次奔跑蹲踞,都标准连贯得像教科书。
这绝非为了拍摄而演练的摆拍,而是在无数次训练中刻进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这种默契的成果是惊人的:短短12分钟内,三架不同型号的飞机就完成了一次起降循环。
而飞行员的技术更是体现在毫厘之间,一次着舰,落点与理论位置的误差仅有1.2米,并且精准地钩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这份成果的背后,藏着他们在陆地模拟平台上日复一日的反复演练 —— 那些看似单调到极致的操作,早已在无形中重复了成千上万遍。
装备本身也给予了最可靠的回应。那架歼-35在2.7秒内被加速到时速240公里以上,整个过程却平稳得没有一丝多余的振动。
视频中甚至能看清它雷达罩的线条和喷口的红外抑制结构,这说明飞机与弹射平台的适配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成熟度。
最后,是一种基于强大底气而精心设计的战略叙事。这次亮相不是意外泄密,而是一场“有准备的展示”。
官方一次性将三款核心机型打包放出,就是要告诉你,我们拿出的不是一个零件,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这份自信从何而来?超过98%的国产化率就是答案。从特种钢材到核心雷达,全部自研,这使得中国只用了短短3年,就完成了从山东舰的滑跃起飞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这种代际跨越。
有了这样的工业实力做后盾,传播上也玩得更加高明。
他们深知,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自己说一百句,不如让一个有分量的“对手”发自内心地赞一句。TomShugart这句未经修饰的情绪化短评,恰恰成了最具公信力的背书,效果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