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付中国,美国实际上是明牌!美国先将中低端订单转向越南、印度,而中国企业为了避免高关税,也会将部分产业转移过去。时间久了,这些国家的产业链就完整起来了,自然而然就能慢慢替代中国,而且根本不需要动武。 其实说白了,推动这一切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加关税,而且加得不少,企业都是要算成本的,从原来的地方出货要交高额关税,利润就薄了甚至要亏本。 越南和印度对美出口能享受到零关税,这笔账谁都会算,像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就借着关税宽限期赶紧把生产往印度越南挪,毕竟那边的成本能低不少。 而美国还在旁边推波助澜,搞什么“友岸外包”,拉着盟友一起把订单往这些地方引,想靠政策力量把产业链重新排个队。 这边关税一压,很多企业没办法,只能跟着把部分生产搬到越南印度去,但这种转移有个很实在的情况,就是搬过去的大多只是组装环节,真正关键的技术、核心的零部件,还是得靠原来的供应链。 就像印度造手机,本土能提供的零件连一半都到不了,很多高端部件还得靠进口,越南那边也差不多,电子元件一大半都得从别处运过去。 等于说只是把最后那道组装工序挪了地方,前面的一大堆环节还是离不开原来的产业生态,这种转移看着热闹,实际上没撼动根本的供应链格局。 美国想的是时间长了,这些国家的产业链能自己补全,慢慢就不用依赖别人了,但这种想法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矩,不是有订单、有政策就能堆出完整产业链的。 印度花了几百亿美元搞制造业扶持计划,最后钱没花出去多少,制造业在经济里的占比反而降了,不是企业不想来,是来了之后麻烦太多。 政策说变就变,企业稍微有点疏忽就可能被开天价罚单,三星、大众都吃过这种亏,这种环境下,没人敢真的把核心产业放过去,更别说建完整的产业链了。 越南的问题不一样,主要是体量太小,人口就那么多,工厂开多了工人都不够用,更别说支撑起从零件到成品的全链条生产。 就算招来再多外资建厂,关键的半导体、精密模具这些环节还是空白,只能从外面买,想补这些短板,不是三五年能成的,得有技术积累,有人才储备,还得有稳定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不是靠订单能马上堆出来的。 再看被瞄准的这边,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不是只靠劳动力便宜,现在工业门类齐全得很,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到高端制造,想要什么都能找到配套。 别的地方建个厂,可能缺个小零件都得等半个月从国外运,这边上午设计出来,下午就能找到零件,晚上就能生产。 这种效率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复制的,而且不只是能造,本身还是个大市场,全球企业过来生产,既可以供应国外,也能卖给本地,这种双重吸引力很难替代。 美国搞这一套,自己其实也在受影响,想让产业回流本土,又把订单往越南印度送,两边扯着反而浪费资源。 那些转移到新兴国家的产能,因为物流慢、电力不稳,生产效率其实不高,最后成本还是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推高了国内的通胀。 企业也叫苦连天,要么承担高额关税,要么花大价钱搬家,不少企业都在申请关税豁免,心里根本不愿意折腾。 所谓的替代链条,其实根本算不上完整,越南印度生产的东西,核心零件还是依赖进口,绕来绕去还是没脱离原来的供应链。 美国想靠这种方式达到目的,明显打错了算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搬家,完整产业链是几十年积累出来的,有政策稳定做保障,有基础设施做支撑,还有无数配套企业形成的生态,这些都不是靠短期的订单转移和政策施压能瓦解的。 强行用政治手段干预,最后只会打乱原有秩序,自己也得付出代价,那些被当作替代者的国家,要么内部问题重重,要么基础薄弱,根本接不住完整的产业链。 所以看下来,这种明牌的遏制手段,看似步步为营,实际上根本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产业链的韧性比想象中强得多,不是靠简单的订单转移就能撬动的,真要在全球经济里立足,靠的是自身的产业实力和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不是搞对立、拆链条。 大家聊一聊,你觉得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新兴制造国,未来能真正补齐产业链短板吗?
怎么对付中国,美国实际上是明牌!美国先将中低端订单转向越南、印度,而中国企业为了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0-06 15:20: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