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夜间至10月3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国防工业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夜间打击中取得以下战果: 俄军的主要空袭击中打击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境内目标,目标是基辅最大的国防工业工厂之一的车间。额外的打击击中了哈尔科夫州和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运输系统,延续了早些时候对舍别林卡气田和其他战略压缩机站造成的破坏。 要知道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向来是乌军的"军火粮仓",苏联时期一半的弹道导弹都源自这里的军工体系。如今核心车间遭袭,等于直接斩断了前线装备补给的重要源头,对本就吃紧的乌军后勤来说堪称致命一击。 空袭并未止步于军工目标。俄军的火力很快延伸至哈尔科夫州,紧接着又扑向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运输系统。后者的遭遇更显沉重,这些打击直接延续了早些时候对舍别林卡气田及周边战略压缩机站的破坏态势,等于在同一个伤口上又划了一刀。 波尔塔瓦州本身就是乌克兰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基地,自今年2月以来,俄军对这里的能源设施已发动多轮袭击,直接导致乌天然气产能锐减40%以上。这次新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让本就堪忧的乌克兰冬季天然气储备计划濒临破产。 从俄方的打击逻辑能清晰看出门道。他们先用火力瘫痪军工生产,再通过摧毁能源设施切断生产保障链,两步棋形成了严密的绞杀闭环。军工企业没了能源供应,即便车间修复也难以复工;能源系统持续受损,又会反过来拖累整个国防工业的运转节奏。 乌克兰方面随后证实了这场袭击的规模。乌能源部在社交媒体披露,俄军在此次行动中动用了381架无人机和35枚导弹,攻击源头遍布库尔斯克州、布良斯克州等多个方向。这些火力精准锁定了关键基础设施,其中哈尔科夫州和波尔塔瓦州的能源设施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乌防空部队虽奋力拦截,最终也只成功拦下303架无人机和17枚导弹。那些突破防线的火力,精准击中了预设目标,让乌军既丢了"枪杆子"的生产能力,又断了"暖气管"的供应保障。 舍别林卡气田及周边压缩机站的接连受损,产生的连锁反应正在扩散。这些设施是乌克兰天然气输送网络的枢纽,它们的瘫痪直接导致多个州的输气压力骤降。普通民众的供暖可能受影响,依赖天然气发电的工厂更面临停产风险,而这其中就包括不少为军工生产配套的企业。 俄军的打击时机选得极有讲究。10月初正值乌克兰备战冬季的关键节点,能源储备本就处于紧张状态。这次对天然气运输系统的打击,等于直接掐住了乌克兰越冬准备的"脖子",同时又精准打击军工车间,彻底打乱了其"边生产边备战"的节奏。 这种"军工+能源"的组合打击模式,并非首次出现。就在几天前的10月1日,俄军刚用"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打击了乌克兰的无人机发射地和能源设施,如今的行动显然是这一战术的延续与升级。 乌克兰军方虽对外宣称击退俄军多个方向的进攻,但面对基础设施遭袭的现实却难掩被动。波尔塔瓦州军事管理局局长弗拉基米尔·科古特在社交媒体承认,凌晨的袭击已造成当地能源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救援人员和技术专家正紧急抢修,但恢复进度尚不明朗。 对乌克兰而言,这场夜袭的损失远不止于物理设施。军工生产的停滞会直接影响前线装备补给,而能源系统的持续恶化则会动摇民生根基。更棘手的是,俄军这种精准打击模式正在不断压缩乌克兰的战略缓冲空间,让其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 当晨光洒满乌克兰大地时,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工厂车间还在冒着黑烟,哈尔科夫州的输气管道抢修现场一片忙碌。这场暗夜中的突袭,不仅摧毁了看得见的设施,更在悄然改变着战场的力量天平。 信源:新华网:[乌克兰称多地能源基础设施遭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2025年10月2日夜间至10月3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国防工业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大
史鉴奇谈
2025-10-06 14:02:06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