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后,三峡100多万人迁移,当时有山东、上海、广东、江西等11个省给她们

陈砚之 2025-10-06 13:47:55

1993年后,三峡100多万人迁移,当时有山东、上海、广东、江西等11个省给她们选择,每人发20万安置费,连续20年每年有600元补助。上到一个月的婴儿,下到80多岁的老人,都要搬迁。 冯春阳是重庆巫山县人,1952年出生,早年投身基层农业工作。他常年下田指导村民改良柑橘种植技术,提高产量。1980年代,他负责推广果树栽培,帮当地农民增加收入。1990年代初,三峡工程上马,他转到移民协调岗位,处理安置事宜。2000年3月,他当上大昌镇外迁工作队队长,每天走访农户,讲解政策,计算经济账目。9个月只休8天,他自掏腰包请村民吃饭,帮他们规划外迁生活。他身材中等,皮肤黝黑,常穿蓝衬衫,工作到深夜。妻子冉隆春说他工资一半花在工作上,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两个孩子小时候很少见他回家,他总忙着记录村民情况。 1993年春天,湖北秭归县罗家坪村拉开搬迁序幕。村民王德林挑着扁担带家人离开老家。工程从1992年4月通过议案,到2009年完工,用了17年时间。蓄水后,湖北和重庆沿江2座城市、11座县城、114座集镇被淹,需要搬迁129座城镇,迁移人口131万人。重庆担起85%任务,涉及111万人。巫山县迁出12.6万人,奉节县10.2万人,两县老城全沉江底。安置方式分后靠上山和外迁外省,后者占55%,主要去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11省市。 根据2001年国务院条例,农村移民每人土地补偿8000元,房屋按重置价算,平均每户3万元。搬迁后每人每年600元扶持补助,发20年。从1个月婴儿到80多岁老人,全都得迁。1985到1992年,先在秭归、巴东试点,秭归中堡村1985年迁112户562人,国家投50万元建新村,积累经验。搬迁过程问题不少,巫山县大昌镇村民原先种柑橘年入8000元,到山东改种小麦玉米,收入掉一半。老人不适应北方冬天,头一年17人住院。 基层干部冯春阳上任后,天天跑村民家,帮算账,自掏钱买烟酒招待。2001年7月16日,他检查工作时遇山洪,暴雨3小时水位涨,他查看排水沟时被冲走。村民找3天才见遗体,他当时48岁。重庆万州移民张明华到上海崇明岛,语言不通,买菜得比划半天。孩子在校被叫外地人,成绩从前十滑到倒数。秭归郭家坝镇移民谭德明2003年去江西靖安县,承包30亩地种脐橙,用老家技术,2010年起年入超20万元。总移民投入845亿元,静态400亿元,动态445亿元,用在补偿、基建、产业发展上。 2011年国务院规划到2020年再投1238亿元,支持移民致富、生态保护、地质防治。秭归县脐橙种植从1993年3万亩扩到2023年40万亩,全县12万户农民中3.5万户参与,年产值30亿元。奉节县推脐橙和中药材,白帝镇新村2020年人均收入1.8万元,高过迁前。村民刘正权说路通了,橙子卖到北京上海,价翻3倍。外迁移民各有出路,巫山人到广东三水进陶瓷厂、家具厂干活,万州人到上海种菜或开小面馆。 2020年中国三峡集团回访1000户移民,82%家庭收入超迁前,91%对生活满意或基本满意。工程完工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升到百年一遇。冯春阳走后,妻子冉隆春带两孩子回农村老家,靠种地打零工过日子。2023年她提到,丈夫工资一半用在招待村民上,家里一直挺难的。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